
斑白色。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鬢毛霜點合,襟淚血痕濡。” 宋 陸遊 《晚春園中作》詩:“可堪霜點鬢鬚後,更值緑暗園林時。”
“霜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
一、氣象學定義 霜點指空氣在等壓條件下冷卻至0℃以下時,水蒸氣對冰面達到飽和狀态的溫度。此時,水汽直接凝華成霜,常見于地面或物體表面。其形成條件包括:
二、文學意象 在古詩文中,“霜點”多比喻斑白色,尤指鬓發斑白: • 唐·元稹:“鬢毛霜點合” • 宋·陸遊:“可堪霜點鬢鬚後” 此類用法通過霜的白色特征,形象化表達歲月痕迹。
補充說明: 霜點與露點的核心區别在于溫度阈值——露點對應0℃以上水汽凝結成露,霜點則對應0℃以下的凝華現象(、4、6均有印證)。在農業領域,霜點溫度監測對預防霜凍災害具有重要意義。
霜點是一個常用詞彙,它用來描述氣溫低至足以使水汽凝結成霜的臨界點。當氣溫降至霜點以下時,空氣中的水汽會凝結成霜,覆蓋在地面、植物、建築物等物體上。
霜點的拆分部首是雨(雨點),它由13個筆畫構成。
霜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下》中,形容氣溫降低至凝結點。後來,它成為描述氣溫的一種常用詞彙。
霜點的繁體字為霜點。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霜點的寫法與現代相似,由“雨”和“點”兩個字組成。
1. 晚上的霜點使得田野上覆蓋了一層白茫茫的霜分。
2. 氣溫驟降,霜點提醒着人們要注意保暖。
霜點的組詞包括:霜、冰點、凍結、凝結等。
與霜點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結露、冰點。
與霜點相對的反義詞為:熱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