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南粤”。1.古地名,今 广东 广西 一带。《庄子·山木》:“ 南越 有邑焉,名为 建德 之国。”《通典·州郡·古南越》:“自 岭 而南,当 唐虞 三代,为蛮夷之国,是 百越 之地,亦谓之 南越 。古谓之 雕题 ,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 前蜀 韦庄 《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诗:“莫问流离 南越 事,战餘空有旧山河。” 清 赵翼 《啖荔戏书》诗:“昔啖荔支在 南粤 ,食不知味为忙碌。”
(2).国名。 秦 末 赵佗 建立, 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史记·南越列传》:“ 高后 时,有司请禁 南越 关市铁器。”《汉书·两粤传》:“ 高皇后 闻之大怒,削去 南粤 之籍,使使不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 南越 与 汉 和亲,迺遣 军 ( 终军 )使 越 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自请愿受长缨,必羈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
(3).指 越南 。 田汉 《访刘永福故居》诗:“ 南越 崇宏有故枝, 渊翁 风骨自雄奇。”
南越是中国古代地理称谓与历史政权的复合概念,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地理区域指代
南越最早指代岭南地区,即五岭以南的广阔地域,涵盖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古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秦汉时期对南方越人聚居地的统称”,因当地部族属百越分支,且地处中原以南而得名。该区域气候湿热、水系发达,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渔猎”文明。
二、历史政权名称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末汉初割据岭南的独立政权。《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南越国由秦将赵佗建立,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今两广、海南、福建西南及越南北部。该政权融合中原农耕技术与百越文化,推行“和辑百越”政策,促进岭南首次大规模开发。汉武帝元鼎六年,南越国归入汉朝版图,设为九郡。
相关延伸
“南越”一词在后世文献中偶作越南别称,如清代《海国图志》提及“安南古称南越”,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及古籍解读。
以下是关于“南越”的详细解释,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地理概念
历史政权
现代指代
南越国的兴衰
赵佗原为秦朝将领,秦亡后自立为王。南越国在汉初名义上臣服于汉朝,但吕后时期因禁运政策与汉朝交恶。汉武帝时期,丞相吕嘉叛乱,最终被汉军平定。
文化融合
南越国融合中原农耕文明与岭南土著文化,出土文物(如丝缕玉衣、青铜器)体现了这一特点。
若需进一步了解南越国的历史事件或考古发现,可查阅《史记》《汉书》或相关学术研究。
半上褓姆饱蓬蓬倍儿悲憾鼻皻搏弄布毛产嘏揣合逢迎初恋登蟾宫凋替幡盖腐蠹刚鲠鬼伯还国海航祸福有命假根夹丝玻璃劫剥截稿径率精巧金姑声隽壮空曲两报一刊隶妾嫠惸迷彩沤肥乾粉千古不磨寝幌屈滞蹂剔儒域赛车三刀梦桑榆暖三花少不经事生内水银柱顺弟澍泽肆无忌惮素帻绦绳铁契通淹外虞挽鹿微故慰问电五色陆离涎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