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刻的意思、文刻的詳細解釋
文刻的解釋
(1).雕镂文采。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木客大冢者, 句踐 允常 冢也……一曰 句踐 伐善材,文刻獻於 吳 ,故曰木客。”
(2).指镌刻文辭。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又東逕 馬市 石橋 ,橋南有二石柱,并無文刻也。”
詞語分解
- 文的解釋 文 é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網絡擴展解釋
“文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 字面含義
由“文”(文章、文字)和“刻”(雕刻、刻闆)組成,原指雕镂文采或镌刻文辭。
- 引申義
形容文章、書法等作品刻闆僵化,缺乏靈性與個性,也可指人言行呆闆。
二、出處與用法
- 古籍記載
- 漢代《越絕書》提到“文刻獻於吳”,指雕刻精美的木材。
- 北魏《水經注》中“無文刻”描述石柱未刻文字的狀态。
- 現代用法
多用于批評文風平庸、缺乏創意的作品,或形容人過于拘泥形式。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刻闆、呆闆、陳腐。
- 反義詞:靈動、鮮活、創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組詞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刻
《文刻》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漢字詞語,由“文”和“刻”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文”字的部首為“文”,它屬于“文言文”字體中的部首。“刻”字的部首為“刀”,屬于常用字中的部首。兩個字的總筆畫數分别為4畫和5畫。
來源和繁體
“文刻”一詞源于古代書法中的一種技法,即在器物上或石碑上刻寫文字。這種刻寫方式旨在體現文化内涵和藝術價值。繁體字“文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對于字詞“文刻”,其基本形态并無太大變化。
例句
1. 他用微妙的文刻技法,在石碑上刻下了一幅美麗的詩詞。
2. 這幅字畫展現了傳統文刻的精妙之處。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篆刻、拓片、石碑
近義詞:雕刻、镂刻
反義詞:文化、書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