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司的意思、南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司的解釋

(1). 南北朝 時 南朝 禦史台在尚書省之南,稱南台,因稱南台之長禦史中丞為“南司”。《梁書·江淹傳》:“ 少帝 初,以本官兼禦史中丞。時 明帝 作相,因謂 淹 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今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寮。’”《南史·何敬容傳》:“帝大怒,付南司推劾,禦史中丞 張綰 奏 敬容 協私罔上,合棄市。”《通典·職官六》:“自 齊 、 梁 皆謂禦史中丞為南司。”

(2). 唐 時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大内(皇宮)南面,故稱“南衙”,亦稱“ 南司 ”。《舊唐書·宋申錫傳》:“會内官 馬存亮 同入,諍於 文宗 曰:‘謀反者適 宋申錫 耳,何不召南司會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南司是唐代政治制度中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職官概念,主要指以宰相為核心的中央行政機構,與“北司”(宦官機構)形成權力制衡。這一名稱源于唐代長安城的地理布局,宰相辦公的衙署位于宮城南側,故稱“南衙”或“南司”。

從職能上看,南司負責國家政務的決策與執行,包括起草诏令、審議奏章、監察百官等。《舊唐書·職官志》記載:“三省長官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南司的代表機構包括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其長官如尚書令、中書令、侍中等,均為實際掌權的宰相成員。據《新唐書·百官志》分析,南司在安史之亂後逐漸受到北司宦官的權力擠壓,成為唐代中後期政治鬥争的核心矛盾之一。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的使用具有明确指向性,如《資治通鑒·唐紀》載:“南司、北司互相矛盾,天子不能制。”此處“南司”即代指以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需要注意的是,“南司”并非正式官署名,而是基于地理方位形成的俗稱,其具體職權範圍隨唐代政治變遷而有所調整。

網絡擴展解釋

“南司”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南北朝時期:禦史中丞的别稱

  1. 職能與地位
    南北朝時,南朝禦史台被稱為“南台”,其長官禦史中丞負責監察百官、彈劾不法行為,權力極大。例如《梁書·江淹傳》記載,江淹任禦史中丞時被贊“足以震肅百僚”。
  2. 名稱由來
    因禦史台位于尚書省之南,故稱“南司”,《通典·職官六》明确記載“齊、梁皆謂禦史中丞為南司”。

二、唐代:中央三省的總稱

  1. 機構指向
    唐代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合稱“三省”)的辦公地點位于皇宮南面,因此統稱“南司”或“南衙”,是中央行政核心機構。
  2. 與“北司”的對應
    宦官機構位于皇宮北面,稱“北司”,兩者合稱“南北司”,代表唐代官僚與宦官集團的權力制衡。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唐代“南司”與“北司”的沖突),可參考《舊唐書·宋申錫傳》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傲覽罷了被中香爐敝舃避雨不列颠百科全書闡擇籌量川原賜骸骨大教堂當鋪黨委倒立調旨幡信法醞佛心感達哥利拉箍斂漢畤黑虎跳阖攏黃登登黃麻紫泥漸導講若畫一酒權羁望了讓疠風利患漏網媚世廟室泥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樵女棄地輕垢瓊花觀覰探熱潮上南落北善體下情深塹世德雙糖碎煩台駕土性瓦缽忘乎其形偎憐無寫曉籌遐深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