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北朝 時 南朝 禦史台在尚書省之南,稱南台,因稱南台之長禦史中丞為“南司”。《梁書·江淹傳》:“ 少帝 初,以本官兼禦史中丞。時 明帝 作相,因謂 淹 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今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寮。’”《南史·何敬容傳》:“帝大怒,付南司推劾,禦史中丞 張綰 奏 敬容 協私罔上,合棄市。”《通典·職官六》:“自 齊 、 梁 皆謂禦史中丞為南司。”
(2). 唐 時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大内(皇宮)南面,故稱“南衙”,亦稱“ 南司 ”。《舊唐書·宋申錫傳》:“會内官 馬存亮 同入,諍於 文宗 曰:‘謀反者適 宋申錫 耳,何不召南司會議。’”
“南司”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唐代“南司”與“北司”的沖突),可參考《舊唐書·宋申錫傳》等史料原文。
《南司》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在南方地區負責司法、行政和軍事事務的官員。
《南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南”是指方位部首,表示南方;“司”是指事物部首,表示管理、掌管之意。
根據漢字的構造,拆分開來,《南司》總共有8個筆畫。
《南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的南方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不同,需要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和管轄。因此,南司就成為了負責南方事務的官員的名稱。
《南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代的變遷有所不同,包括《南司》在内的許多字的形狀也有所變化。然而,對于《南司》這個詞來說,由于它是一個專用名詞,所以其字形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1. 南司負責處理南方地區的司法案件。
2. 那位南司官員管理着南方地區的行政事務。
南司有以下組詞:
- 南司官員
- 南司管轄
- 南司職責
近義詞包括:
- 南方官員
- 南部官員
反義詞可以是:
- 北司
- 東、西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