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北朝 时 南朝 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称南台,因称南台之长御史中丞为“南司”。《梁书·江淹传》:“ 少帝 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时 明帝 作相,因谓 淹 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寮。’”《南史·何敬容传》:“帝大怒,付南司推劾,御史中丞 张綰 奏 敬容 协私罔上,合弃市。”《通典·职官六》:“自 齐 、 梁 皆谓御史中丞为南司。”
(2). 唐 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皇宫)南面,故称“南衙”,亦称“ 南司 ”。《旧唐书·宋申锡传》:“会内官 马存亮 同入,諍於 文宗 曰:‘谋反者适 宋申锡 耳,何不召南司会议。’”
“南司”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如唐代“南司”与“北司”的冲突),可参考《旧唐书·宋申锡传》等史料原文。
《南司》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在南方地区负责司法、行政和军事事务的官员。
《南司》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南”是指方位部首,表示南方;“司”是指事物部首,表示管理、掌管之意。
根据汉字的构造,拆分开来,《南司》总共有8个笔画。
《南司》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的南方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需要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和管辖。因此,南司就成为了负责南方事务的官员的名称。
《南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包括《南司》在内的许多字的形状也有所变化。然而,对于《南司》这个词来说,由于它是一个专用名词,所以其字形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1. 南司负责处理南方地区的司法案件。
2. 那位南司官员管理着南方地区的行政事务。
南司有以下组词:
- 南司官员
- 南司管辖
- 南司职责
近义词包括:
- 南方官员
- 南部官员
反义词可以是:
- 北司
- 东、西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