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cape from the net;escape undetected; manage to slip out of the net] 比喻罪犯、敵人等僥幸逃脫法網
(1).指法律條文的疏漏之處。《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 呂向 注:“漏網,謂 孝景 時法網疏寬也。”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劄》詩:“授鉞築壇聞意旨,頽綱漏網期彌綸。”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塑神鎮鬼》:“不信梨園幻術多,竟将漏網補閻羅。”
(2).比喻僥幸逃脫法網。《南史·循吏傳序》:“ 永明 繼運,垂心政術,杖威善斷,猶多漏網,長吏犯法,封刃行誅。” 金 李汾 《感寓述史雜詩·叔孫奉常通》:“ 秦 時博士 魯 諸生,漏網 驪山 百丈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仇大娘》:“邑人 趙閻羅 ,原漏網之巨盜,武斷一鄉。”
(3).鳥獸魚蝦等從網中漏掉。多指逃過了搜查、追捕或殲滅。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躬為梟獍,則漏網遺名;跡涉瓜李,乃凝脂顯録。” 魯迅 《而已集·再談香港》:“還有一包十元的在底裡,卻不被發見,漏網了。” 毛6*澤6*東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三:“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漏網漢語 快速查詢。
“漏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魚蝦、鳥獸等從網中逃脫,如提到“魚蝦等從網眼中逃掉”。
比喻義
比喻罪犯、敵人等僥幸逃脫法律制裁或追捕。如強調“比喻罪犯、敵人等僥幸逃脫法網”,也提到“力求全殲敵人,不使漏網”。
法律疏漏的原始意義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中“漏網”指法律條文存在疏漏(、)。
語義擴展
唐代杜甫詩句“頹綱漏網期彌綸”中,已引申為對法網不嚴的批判;後逐漸演變為對逃脫制裁的比喻(、)。
曆史案例
提到明朝錢習禮因姻親關系被舉報為“漏網罪黨”,體現了該詞在古代司法中的使用。
現代語境
毛澤東在軍事策略中強調“力求全殲敵人,不使漏網”,魯迅作品中也有“漏網”描述逃脫搜查的情景。
“漏網”既包含物理層面的逃脫(如魚蝦漏網),更常用于抽象層面的法律、軍事等領域,強調因疏漏或僥幸導緻的逃脫現象。其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擴展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漏網之魚”等擴展用法,可參考的提示。
漏網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本應被捉拿或發現的人或事物卻未能被找到或發覺。
漏(音lòu)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右邊的部首是氺(兩點水)。共有12畫。
網(音wǎng)由左右兩個部首構成,左邊的部首是罒(網),右邊的部首是⺆(人)。共有6畫。
漏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田子方》一文中,其中寫到:“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鮑叔牙乎,喪其東西而不知老於_厥西_。”這裡的“_厥西_”就是指“被捕前人們沒有找到的地方”,後來被引申為現代的“漏網之魚”。
漏網(繁體字)
在古時候,漏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如出現“溜”、“器”等寫法,但大緻上保持了今天的結構。
1. 警方打了一個月的“遊擊戰”,最終終于将那個連環殺人犯漏網。
2. 研究小組遺漏了一個重要的參考資料,這個錯誤簡直就是一隻漏網之魚。
3. 轟動一時的貪污案居然有幾名高官被漏網,引起了公衆的廣泛關注。
漏網之魚、漏網之虎、漏網之怒、漏網之疾
失手、遺失、逃離
擒獲、查獲、逮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