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cape from the net;escape undetected; manage to slip out of the net] 比喻罪犯、敵人等僥幸逃脫法網
(1).指法律條文的疏漏之處。《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 呂向 注:“漏網,謂 孝景 時法網疏寬也。”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劄》詩:“授鉞築壇聞意旨,頽綱漏網期彌綸。”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塑神鎮鬼》:“不信梨園幻術多,竟将漏網補閻羅。”
(2).比喻僥幸逃脫法網。《南史·循吏傳序》:“ 永明 繼運,垂心政術,杖威善斷,猶多漏網,長吏犯法,封刃行誅。” 金 李汾 《感寓述史雜詩·叔孫奉常通》:“ 秦 時博士 魯 諸生,漏網 驪山 百丈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仇大娘》:“邑人 趙閻羅 ,原漏網之巨盜,武斷一鄉。”
(3).鳥獸魚蝦等從網中漏掉。多指逃過了搜查、追捕或殲滅。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躬為梟獍,則漏網遺名;跡涉瓜李,乃凝脂顯録。” 魯迅 《而已集·再談香港》:“還有一包十元的在底裡,卻不被發見,漏網了。” 毛6*澤6*東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三:“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漏網漢語 快速查詢。
漏網(lòu wǎng)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層解析:
指魚類或其他水生動物從未被漁網完全捕獲的縫隙中逃脫,強調“逃脫捕獲”的物理行為。
◆ 例證:
“江中漁舟收網時,常有魚群自破洞處漏網而去。”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第856頁。
法律/規則層面
指罪犯或違規者逃避制裁、未被法律或規則約束到的情況,含貶義色彩。
◆ 例證:
“掃黑除惡行動中,務求除惡務盡,不容任何黑惡勢力漏網。”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卷10第112頁。
競争/篩選場景
喻指在選拔、淘汰過程中未被篩除而僥幸留存的人或事物,中性或略帶消極意味。
◆ 例證:
“招聘筆試嚴格,能力不足者鮮有漏網。”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第829頁。
文學用例強化引申義:
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壞人得志,好人漏網,這豈不是縱惡?”(強調對惡行的縱容後果)
來源:《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卷3第47頁。
近義詞對比:
“脫逃” 側重主動逃離(如:囚犯脫逃);“漏網” 更強調因系統疏漏被動逃脫(如:漏網之魚)。
該詞自先秦漁業活動衍生(《國語》已有“網漏吞舟”之喻),至明清小說廣泛用于法律叙事(如《三俠五義》),現代則擴展至社會治理、商業競争等領域,體現漢語“以具象喻抽象”的思維特征。
參考資料:
(注:詞典類來源可通過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官網檢索驗證:https://www.nlc.cn/)
參見:逃逸、疏漏、法網恢恢。
“漏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魚蝦、鳥獸等從網中逃脫,如提到“魚蝦等從網眼中逃掉”。
比喻義
比喻罪犯、敵人等僥幸逃脫法律制裁或追捕。如強調“比喻罪犯、敵人等僥幸逃脫法網”,也提到“力求全殲敵人,不使漏網”。
法律疏漏的原始意義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中“漏網”指法律條文存在疏漏(、)。
語義擴展
唐代杜甫詩句“頹綱漏網期彌綸”中,已引申為對法網不嚴的批判;後逐漸演變為對逃脫制裁的比喻(、)。
曆史案例
提到明朝錢習禮因姻親關系被舉報為“漏網罪黨”,體現了該詞在古代司法中的使用。
現代語境
毛澤東在軍事策略中強調“力求全殲敵人,不使漏網”,魯迅作品中也有“漏網”描述逃脫搜查的情景。
“漏網”既包含物理層面的逃脫(如魚蝦漏網),更常用于抽象層面的法律、軍事等領域,強調因疏漏或僥幸導緻的逃脫現象。其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擴展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漏網之魚”等擴展用法,可參考的提示。
奧得河保候葆力霸上戲卑爾根變軌炳明不好惹豺貙常滿杯稱褒蔥聾答和耽禅瘅疽大設設頂趟兒遞衰詭歹宏爽揮袖檢柅郊甸嘉尚今草進衆救焚拯溺拒隘開山祖闊少爺蠟闆唠咯離距派還盤阪盤秤剽奮遷曆七代先靈起骨啓機輕娥青錦寝疾勤娘子舌耕生态系統室如懸罄石腥太陽風騰軒恸啕投名剸繁韋絃舞榭歌樓匣劒憲憲洩機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