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瓦缽的意思、瓦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瓦缽的解釋

陶制的容器,似盆而較小。《周書·儒林傳·盧光》:“令 光 於桑門立處造浮圖,掘基一丈,得瓦鉢、錫杖各一。”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三折:“止不過瓦鉢内斟村釀,那裡有金盞内泛羊羔。”《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二回:“還有一個大瓦鉢,滿滿的盛着一鉢切碎的西瓜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瓦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指用陶土燒制的器物,質地粗松,呈紅褐色或灰黑色,是中國傳統日用器皿的常見材質,具有透氣性、耐熱性和質樸感。

  2. 原為梵語“पात्र”(pātra)的音譯簡化,專指僧侶盛放食物的容器,後泛指碗狀器皿,象征清淨、簡樸的生活方式。

二、完整釋義

瓦缽指以陶土燒制而成的圓形食器,通常口沿微斂、腹深底平,常見于以下場景: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陶制的缽盂”,強調其作為容器與宗教用具的雙重功能。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為名詞,釋義:“陶制的缽,多用作食器。”

  3. 《重編國語辭典》(台灣)

    指出其材質特性與使用場景,關聯佛教文化中的“衣缽”傳統。

四、文化延伸

瓦缽在民俗中常與“粗茶淡飯”意象結合,如古語“瓦缽磁瓯,竹杖芒鞋”,傳遞淡泊自守的價值觀。其制作工藝(如素燒無釉、手工拉坯)亦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範疇。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3.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民國教育部.

網絡擴展解釋

“瓦缽”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瓦缽指陶土燒制的容器,形狀類似盆但體積較小,常用于盛放食物或液體。其名稱來源于材質(瓦,即陶器)與器型(缽,一種圓口容器)的結合。

2.材質與用途

3.曆史與文獻記載

4.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周書》《生金閣》等文獻原文,或查看搜索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3、6)。

别人正在浏覽...

滮澗筆據漕程成竹出入格砥刃阿彌方天戟發摘奸隱風旱封埴服具複刻感時卦肆鴻鈞鴻作化期惠悟火齊鏡戛觸假面儉泰驕炕嬌女腳癬緝緝翩翩金錍荊棘銅駝進棹九德九館仙救傾考列窺究賴體冷卻靈椿買替内景貧小破爛不堪乾安曲遷雄切膚衾裯事輕便跂想阙謬繞圍沈悍世機失體首尾相繼四臣台位鐵樹開華透示蔚氣汙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