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制的容器,似盆而較小。《周書·儒林傳·盧光》:“令 光 於桑門立處造浮圖,掘基一丈,得瓦鉢、錫杖各一。”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三折:“止不過瓦鉢内斟村釀,那裡有金盞内泛羊羔。”《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二回:“還有一個大瓦鉢,滿滿的盛着一鉢切碎的西瓜皮。”
“瓦缽”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瓦缽指陶土燒制的容器,形狀類似盆但體積較小,常用于盛放食物或液體。其名稱來源于材質(瓦,即陶器)與器型(缽,一種圓口容器)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周書》《生金閣》等文獻原文,或查看搜索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3、6)。
《瓦缽》是指用瓦制成的碗,可以盛放食物或飲品的容器。它多用于古代,是古人生活中最常見的餐具之一。
《瓦缽》一詞的拆分部首為“瓦”和“钅”,其中“瓦”為瓦字的部首,而“钅”為钅字的部首。整個詞共有9個筆畫。
《瓦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王風·雲漢》中:“雲漢于歸,瓦礫于林。”這句詩描繪了雲和漢水歸來的情景,其中提到“瓦礫”就是古代的瓦缽。
《瓦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瓦缽」。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而《瓦缽》的古時候寫法為「瓦鉢」。
1. 他用瓦缽盛了一碗熱騰騰的飯菜。
2. 老人手裡拿着一個瓦缽,蹲在路邊吃着面條。
瓦器、石瓦、瓦礫、缽盂、缽子、大缽、鐵缽
碗、盆、缸、盤
瓷碗、玻璃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