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惱恨。《百喻經·共相怨害喻》:“為瞋恚故,欲求毘陀羅呪,用惱於彼。竟未害他,先為瞋恚,反自惱害。”《法苑珠林》卷八七:“何故瞋惱常為衆人之所惱害?緣此瞋惱惱害於人,人亦惱害。”
“惱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由“惱”(生氣、煩惱)和“害”(傷害、損害)組合而成,指因外界因素或自身情緒導緻煩惱、困擾或受到傷害。例如被他人言行困擾,或因執念反傷自身。
“惱害”既指外因導緻的煩惱,也包含情緒反噬自身的深層含義,尤其在佛教文化中具警示意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被動受害與主動情緒失控的情形。
《惱害》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被人或某種事物所惹惱、使不愉快的情緒或行為。
《惱害》的部首是心字旁,并且由10個筆畫組成。
《惱害》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惱"字指的是被情緒所困擾或激怒,"害"字則表示被傷害或使人不安。合在一起,即是被人或事物所激怒、傷害、使人不愉快。
《惱害》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惱害"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惱"字的上部由"尤"字替代,以表達更強烈的情緒;而"害"字的下部由"口"字替代,強調了人的不愉快感受。
1. 他的嘲笑和挑釁讓我深感惱害。
2. 長時間的等待引起了她的惱害。
惱火、惱怒、惱人、惱羞成怒、惱羞成怒地
近義詞:生氣、憤怒、不滿
反義詞:平靜、歡樂、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