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铙鼓的意思、铙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铙鼓的解釋

(1).樂器中鼓的一種。 唐 時大駕出行,鹵簿鼓吹,有前後兩部,皆有铙鼓十二。又凱旋入京都,行獻俘儀,奏凱樂所有铙吹二部樂中。亦有铙鼓。見《新唐書·儀衛志下》《文獻通考·樂九》《唐六典》:“凡軍鼓之制有三:一曰銅鼓,二曰戰鼓,三曰鐃鼓。”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東蠻》:“歌詩鐃鼓間,以壯我之戎。”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四:“﹝ 鄭戩 ﹞置酒高會,旗幟絳野,鐃鼓聒天,虜衆十萬不敢動。”

(2).铙和鼓。泛指打擊的響器。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鐃鼓嘲轟,高管噭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和尚》:“生平不奉一經,持一咒,迹不履寺院,室中亦未嘗蓄鐃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铙鼓是古代中國禮樂文化中的重要打擊樂器組合,由“铙”和“鼓”兩類器物組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铙指銅制鐘類樂器,形似鈴而無舌,口部朝上,通過敲擊發聲;鼓則為中空蒙皮的打擊樂器,以槌擊奏。

分類解析

  1. 铙:據《周禮·春官》記載,铙屬于金屬類樂器,常用于軍旅和祭祀活動。商周時期出土的青銅铙多呈合瓦形,大小成編,可懸挂于架上演奏。
  2. 鼓:古代鼓種類繁多,包括建鼓、鼗鼓等。《禮記·樂記》提到“鼓似天,铙似地”,兩者配合象征天地和諧,用于宗廟祭祀和宴飨儀典。

曆史演變

唐代《通典·樂典》記載,铙鼓組合在宮廷燕樂中發展為獨立樂種,稱為“铙吹部”,包含铙、鼓、钲等樂器,用于儀仗隊列。明清時期,铙鼓逐漸融入民間社火和戲曲伴奏,如福建南音仍保留唐宋铙鼓遺韻。

文化意義

铙鼓在古代兼具實用與象征功能:軍事中用于指揮進退(《孫子兵法》),宗教儀式中作為通天法器(《道教儀軌》)。《詩經·小雅》中“鐘鼓喤喤,磬筦将将”的記載,印證了其在禮樂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铙鼓”的詞義解釋,綜合曆史文獻和樂器分類,可分為以下兩層含義:

  1. 特指唐代儀仗中的鼓類樂器
    根據《新唐書·儀衛志下》記載,唐代皇帝大駕出行時,鹵簿(儀仗隊)的鼓吹樂分為前後兩部,每部均配備12個铙鼓。此外,在凱旋獻俘儀式中,铙鼓也用于“铙吹二部樂”的演奏中,具有禮儀性和軍事象征意義。這類铙鼓形制較大,屬于打擊樂器中的鼓類,可能帶有金屬裝飾或與铙結合使用。

  2. 泛指打擊響器組合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铙鼓”可拆解為铙(金屬打擊樂器)和鼓(皮革打擊樂器)兩類樂器的合稱,代表古代打擊樂器的組合形式。例如宋代辛棄疾詞中“神鴉社鼓”即通過鼓聲烘托場景氛圍,而提到“鼓钹(铙钹)”的搭配,說明铙與鼓常協同使用于民間慶典或宗教儀式。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铙鼓”一詞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铙钹”“鑼鼓”等組合形式出現,需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判斷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暗氣暗惱傍蔭班衣戲采抱舋逋播臣常用赤瑛盤仇殺楚嚴鼓鉜鏂附手伏特輔音字母搞笑赓詩隔山骨貝黑虎大靈官化城鲛人泣珠蹻疾磕腦客食拉力擂鼙論比噜囌闾邑馬絡蝱飛密命明察木栖恁每念叨嬲惱褭亸怕頭其樂無窮球軸承麴禁趣織桡骨榮戚沙獾拾括石蒲刷鑤蜀襭袍缌麻喪邃闼所部跳傘塔玩時愒日畏葸象龍象燧詳奏鸮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