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箭名。晉潘嶽《閑居賦》:"炮石雷駭,激矢蝱飛。"李善注本《文選.潘嶽<閑居賦>》作"?飛"。一說箭去如虻蟲之飛。參閱六臣注本《文選.潘嶽<閑居賦>》張銑注。
“蝱飛”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需分釋其義。《漢語大詞典》中“蝱”為“虻”的異體字,指雙翅目昆蟲,形似蠅而體大,常吸食動物血液(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說文解字注》載“蝱”古音同“盲”,《詩經·小雅·青蠅》有“營營青蠅”句,漢代鄭玄箋釋為“蠅之為蟲,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後世常以“蠅蝱”并稱(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版)。
“蝱飛”組合最早見于《後漢書·隗嚣傳》“蠅蝱之飛,不過三旬”,喻指微小的騷擾或短暫的影響。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語境,如錢鐘書《圍城》用“蝱飛蟻動”形容瑣碎紛擾(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該詞符合《漢語大字典》對古語詞“隨文釋義”的特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蝱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文選》原典及李善、張銑的注釋,或參考古代軍事器械相關文獻。
闇俗白鶂半歇報名葆佾钗頭鳳長蜺齒牙馀惠崇弘雠敵床闆淳質從衛粗石道治打野呵雕剪地道戰滴滴鄧鄧跌墜彽徊反根扶拔耿悒歸帆歸舷橫行直走後老子黃皮佳眷見怪不怪江隩舉厝狂水凜遵例轉埋藏梅花引嗫嗫嚅嚅偏駁清供瓊翰啟手足人窮智短宂口掃聽賞立聖治失鹿耍貨衰當益壯霜稻說有思士苔脯通力合作王士頑宂尾尾香水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