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乐器中鼓的一种。 唐 时大驾出行,卤簿鼓吹,有前后两部,皆有铙鼓十二。又凯旋入京都,行献俘仪,奏凯乐所有铙吹二部乐中。亦有铙鼓。见《新唐书·仪卫志下》。《文献通考·乐九》引《唐六典》:“凡军鼓之制有三:一曰铜鼓,二曰战鼓,三曰鐃鼓。”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歌诗鐃鼓间,以壮我之戎。”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郑戩 ﹞置酒高会,旗帜絳野,鐃鼓聒天,虏众十万不敢动。”
(2).铙和鼓。泛指打击的响器。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鐃鼓嘲轰,高管噭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生平不奉一经,持一咒,迹不履寺院,室中亦未尝蓄鐃鼓。”
关于“铙鼓”的词义解释,综合历史文献和乐器分类,可分为以下两层含义:
特指唐代仪仗中的鼓类乐器
根据《新唐书·仪卫志下》记载,唐代皇帝大驾出行时,卤簿(仪仗队)的鼓吹乐分为前后两部,每部均配备12个铙鼓。此外,在凯旋献俘仪式中,铙鼓也用于“铙吹二部乐”的演奏中,具有礼仪性和军事象征意义。这类铙鼓形制较大,属于打击乐器中的鼓类,可能带有金属装饰或与铙结合使用。
泛指打击响器组合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铙鼓”可拆解为铙(金属打击乐器)和鼓(皮革打击乐器)两类乐器的合称,代表古代打击乐器的组合形式。例如宋代辛弃疾词中“神鸦社鼓”即通过鼓声烘托场景氛围,而提到“鼓钹(铙钹)”的搭配,说明铙与鼓常协同使用于民间庆典或宗教仪式。
补充说明:现代语境中,“铙鼓”一词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铙钹”“锣鼓”等组合形式出现,需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判断其指向。
《铙鼓》是指一种传统乐器,是由铜制的鼓膜和铁制的鼓架组成。它通常被用于演奏音乐、庆典和舞蹈等活动中,产生响亮的声音。
《铙鼓》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金部,表示与金属有关。它由17个笔画组成。
《铙鼓》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乐器的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鏧鼓」。
古时候《铙鼓》的汉字写法通常有两种:「鏧鼓」、「犬鼓」。其中「鏧鼓」是一种较常见的古汉字写法,用于表示这种乐器。
1. 在庆典上,铙鼓的声音把整个场地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2. 这个舞蹈表演队的成员都是专业的鼓手,他们擅长演奏铙鼓。
铙鼓演奏、铙鼓队、铙鼓声、铙鼓音乐、鼓架
皮鼓、钹鼓、锣鼓
琴、箫、笛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