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械的意思、盜械的詳細解釋
盜械的解釋
謂因犯罪而被戴上刑具。《山海經·海内經》:“ 北海 之内,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名曰 相顧之屍 。”《漢書·惠帝紀》:“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 顔師古 注:“盜械者,凡以罪著械皆得稱焉。” 漢 劉歆 《上〈山海經〉表》:“ 孝宣帝 時,擊磻石於 上郡 ,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一說,“盜者,逃也。恐其逃亡,故著械也。”見《漢書·惠帝紀》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
詞語分解
- 盜的解釋 盜 à 偷竊,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盜竊。盜賊。盜伐。盜掘。盜運。盜賣。盜用。盜名欺世(亦稱“欺世盜名”)。 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海盜。強盜。竊國大盜。 匪竊偷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 械的解釋 械 è 器物,家夥:器械。機械。 武器:械鬥。軍械。繳械投降。 木枷和鐐铐之類的刑具:械系。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盜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因犯罪而被戴上刑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古代對犯罪者施加刑具(如枷鎖、鐐铐等)的刑罰措施,常見于文獻記載的司法制度中。
- 讀音:dào xiè(拼音)。
文獻依據
- 《山海經·海内經》:記載“北海之内,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描述被反綁并戴刑具的人物形象。
- 《漢書·惠帝紀》:提到對有爵位或官職的犯罪者“當盜械者,皆頌系”,即允許特殊身份者不戴刑具,側面印證“盜械”的普遍性。
注解争議
- 顔師古注:認為“凡以罪著械皆得稱焉”,即所有因罪戴刑具的行為均可稱為“盜械”。
- 如淳注:提出“盜者,逃也”,認為戴刑具是為防止犯人逃亡,強調功能性目的。
注意
- 部分現代解釋(如“盜竊武器”)可能是誤讀,需結合古代語境理解。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不常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山海經》《漢書》原文或相關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盜械一詞的意思是指偷竊武器裝備。它的拆分部首是扌和鬥,總共有15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盜”和“械”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盜械”這個詞的寫法是「盜械」。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封建社會的明清時期,盜械可以寫作“盜器械”或“盜器”。這是因為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個關于盜械的例句:他被判入獄是因為他盜械犯罪。
除了盜械,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例如,盜竊、偷盜可以作為盜械的近義詞。而購買、擁有可以視為盜械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到你!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