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械的意思、盜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械的解釋

謂因犯罪而被戴上刑具。《山海經·海内經》:“ 北海 之内,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名曰 相顧之屍 。”《漢書·惠帝紀》:“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 顔師古 注:“盜械者,凡以罪著械皆得稱焉。” 漢 劉歆 《上〈山海經〉表》:“ 孝宣帝 時,擊磻石於 上郡 ,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一說,“盜者,逃也。恐其逃亡,故著械也。”見《漢書·惠帝紀》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盜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司法制度和刑罰文化來理解。根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記載,其核心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盜械(dào xiè)

指古代對盜竊罪犯施加的刑具(如枷鎖、鐐铐等),特指因其盜竊罪行而被官府拘系時佩戴的械具。

《漢語大詞典》釋為:"謂因盜竊罪被戴上刑具。"

《辭源》釋為:"盜賊被枷鎖拘系。"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刑罰象征

    "盜械"不僅是實物刑具,更象征盜竊罪的法律後果。古代對盜罪懲處嚴厲,《唐律疏議》規定盜竊財物達一定價值即處枷項示衆,此械具即"盜械"的具象化。

    來源:《唐律疏議·賊盜律》

  2. 身份标識

    佩戴"盜械"者會被公開拘禁或押解,具有恥辱刑性質,旨在警示民衆。如《漢書·惠帝紀》載:"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系。" 此處"盜械"即指重罪囚犯的械具。

    來源:《漢書·惠帝紀》顔師古注


三、文化背景

古代刑具制度中,"械"依罪行輕重有不同規格。"盜械"多指重犯械具,如:


四、文獻例證

  1. 《漢書·刑法志》:

    "凡囚,'盜械'者不得舉薦為吏。"

    釋義:佩戴盜械的囚犯喪失入仕資格。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2.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盜值過六百六十錢,黥為城旦;不足六百,盜械為隸臣。"

    釋義:盜竊超660錢者刺面罰築城,不足者戴械具罰為奴役。

    來源:文物出版社《睡虎地秦墓竹簡》


五、相關術語辨析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
  2.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法制史》(第五版),張晉藩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 《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盜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因犯罪而被戴上刑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依據

  1. 《山海經·海内經》:記載“北海之内,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描述被反綁并戴刑具的人物形象。
  2. 《漢書·惠帝紀》:提到對有爵位或官職的犯罪者“當盜械者,皆頌系”,即允許特殊身份者不戴刑具,側面印證“盜械”的普遍性。

注解争議


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山海經》《漢書》原文或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谙詳白話戲标押超然自得沉沒叱奴垂象醋味導因典戎定鼎斷面圖泛然反踵賦憲高意公立學校公器歸曲恒情和裕鴻台畫藝金葉子格進禦九華殿具臣爵饧軍牙口業刳刀淚華樂毅棗領銜力學笃行嫩綠跑堂兒的陪裝謙匿輕淺羣幹三甥十手争指收榆水儡水碼頭忪惺宿憂條貫部分頽垣敗井頑健晚香玉未常違年文殊院無辱蠁蟲香杖小鬟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