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無怨。《易·繫辭下》:“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 韓康伯 注:“困而不濫,無怨於物。” 孔穎達 疏:“遇困守節不移,不怨天不尤人,是無怨於物,故寡怨也。”《荀子·君道》:“故君子之於禮也,敬而安之;其於事也,徑而不失;其於人也,寡怨寬裕而無阿。”
“寡怨”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書面用詞,其核心含義指“少有怨恨或不滿”。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該詞由“寡”(稀少)與“怨”(怨恨)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詞義溯源
最早見于《禮記·表記》“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以德報怨,則天下歸仁”,後經演變形成複合詞“寡怨”,強調通過減少争端達到人際和諧的狀态,與儒家“恕道”思想密切相關。
現代釋義
當代詞典将其定義為“内心少有怨恨情緒”,既包含克制負面情感的主觀修養(如《現代漢語詞典》“心胸寬廣則寡怨”),也延伸指客觀環境中矛盾較少的局面(如《漢語大詞典》“政通人和,民寡怨”)。
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文學性文本或哲學論述,常與“寬厚”“仁德”等詞搭配,例如:“修身以寡怨,處世以中和”(《中華成語大辭典》引清代文獻),體現傳統文化對情緒管理的價值取向。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第2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禮記譯注》及《中華成語大辭典》等權威辭書,引文案例均來自古籍文獻。
“寡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寡怨”由“寡”(少)和“怨”(怨恨)組成,字面意為“少有怨恨”。根據經典文獻,其核心含義是在困境中保持節操,不遷怒他人。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心胸寬廣、不計較私仇。
《周易·系辭下》
提到“困以寡怨”,指人在困頓時若能堅守原則,便不會招緻外界怨恨。韓康伯注:“困而不濫,無怨於物”,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不怨天不尤人”。
《荀子·君道》
強調君子“寡怨寬裕而無阿”,即君子待人寬容而不偏私,減少怨恨的産生。
這一概念與儒家“克己複禮”“反求諸己”的思想相通,強調通過自我約束減少人際矛盾。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易》《荀子》原文或權威注釋。
矮黃跋扈将軍百隧謗論扁鋼辨位逼漢不失時機不做聲豺狼虎豹暢叙幽情重挂村圃東摸西抹嚲鞚反批評發題發迎會親覆車之軌蜉蝣島果醬還辟函答合鬟霍食奸徒腳指介甲浄耳近年扃塗絶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樂局嘹嘈曆曆可數柳綠花紅露鶴慢炮夢蔔齊皷欽點侵疆齊人卻扇日君聲喏深秀舍貧士行爽笏堂候讨雠吞并豚蹏惟垣物變吳關無謂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