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臂出血為誓,表示誠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鄉黨笑之, 吳起 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 衞 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 起 不為卿相,不復入 衞 。’”亦省作“ 齧臂 ”。《北史·儒林傳下·王孝籍》:“齧臂為期,前途逾邈,倚閭之望,朝夕傾對。” 唐 杜甫 《三絕句》之二:“自説二女齧臂時,迴頭卻向 秦 雲哭。” 仇兆鳌 注:“《世説》: 趙飛燕 妹弟少貧微,及 飛燕 見召,與女弟齧臂而别。”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其姑賣諸販鬻婦女者。與其夫相抱泣徹夜,齧臂為誌而别。夫念之不置。”
“齧臂盟”(或寫作“齧臂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盟誓形式,具有雙重文化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齧臂盟》是一個成語,意指衆人同心協力,共同應對困難或危險的盟約或約定。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戰國時期的大将軍白起跟一個團結一緻的部下郭成訂立了盟約,約定若遇到困難或危險,彼此都要相互支持、奮鬥到底。
《齧臂盟》這個成語由七個漢字組成。其中,“齧”字的部首是口,它由17個筆畫構成;“臂”字的部首是月,它由9個筆畫構成;“盟”字的部首是皿,它由9個筆畫構成。
《齧臂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史記·白起列傳》中。白起是秦國的将領,他的部下郭成在一次作戰中被敵人圍困,白起沖到敵人堆裡,用牙齒咬住郭成的手臂,使他從敵人中拯救出來。為了表達郭成和白起之間的忠誠和團結,後人就用“齧臂盟”來形容同心協力的盟約。
《齧臂盟》的繁體字為《囓臂盟》。
《齧臂盟》這個成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臂”字在小篆字體中寫作“宅”,在楷書字體中寫作“臂”或“辟”,而“齧”字則被稱為異體字,沒有固定的古代寫法。
他們之間達成了齧臂盟,無論面對任何困難,他們都會互相支持。
組詞:“盟約”、“團結”、“危險”、“困難”。
近義詞:“共謀大計”、“齊心協力”、“同舟共濟”、“衆志成城”。
反義詞:“分而為二”、“各自為政”、“各自打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