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蕩形骸的意思、放蕩形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蕩形骸的解釋

同“ 放浪形骸 ”。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二折:“儘着他放蕩形骸,我可也萬千事,不折證。”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锔人》:“嘗觀《聊齋誌異》,有易首者矣,有做心者矣,與此可稱三奇。彼放蕩形骸者,安得如此肉鍋子以鋦之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放蕩形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詞源、語義和用法三個角度進行權威解析: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1. 放蕩

    本義指行為不受拘束、恣意縱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放”為“逐也”,引申為解脫束縛;“蕩”有放縱、搖動之意。合指擺脫禮法約束,放任自由。

    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版)

  2. 形骸

    指人的軀體、形貌。《莊子·德充符》雲:“今子與我遊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此處強調肉體與精神的分離,後泛指身體。

    來源:《莊子集釋》(郭慶藩輯)


二、成語釋義

該成語形容行為放縱不羁,不拘泥于世俗禮法,甚至達到忽視外在形體的程度。其核心包含兩層:

  1. 精神層面的超脫:追求自由,蔑視禮教規範(如魏晉名士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2. 外在行為的放任:因精神自由而表現出狂放、懶散或疏于修飾儀态的行為。

    權威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文學例證與用法

  1. 古典文獻用例

    • 晉代陶淵明《飲酒·其十三》:“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其中“兀傲”姿态可視為“放蕩形骸”的精神寫照。

      來源:《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亦體現掙脫形骸束縛的傲然氣度。
  2. 近義詞辨析

    成語 核心差異
    放蕩不羁 側重行為放縱,未必涉及形體
    形骸之外 強調超然物外,更重精神境界
    倜傥不群 突出才情卓絕,不拘小節

四、文化内涵

此成語深植于道家“忘形”思想(如《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後成為魏晉風度的重要标籤。明代張岱《陶庵夢憶》評述文人“以放達為清高”,正是對“放蕩形骸”的文化注解。

來源:《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放蕩形骸”不僅描述行為層面的不羁,更蘊含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漢語中兼具哲學深度與文學美感的獨特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放蕩形骸”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用法

三、近義詞與關聯詞

四、使用注意

五、與“放浪形骸”的對比

兩者雖常被混用,但存在細微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争報恩》《蘭亭集序》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繃扒吊拷變頭長莽車流逞才俦伍出法駁案錘金粗重大堤曲單闆計算機蹈赴湯火彫苓調虛嚣斷霓妒女非辟風訊高卓公該古魯魯橫拖豎拉淮渎黃葛峽黃金屋喚鐵花葉烜赫活托鹄苑介祉坎鼓廥庫理本靈奧馬刍馬前課謀智漂遙僄勇且蘭妾人侵渎青華君寝園求羊辁才取擇燃萁煮豆髯主簿散座十年窗下無人問陶心挑精汀濘推數碗唇文囿像法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