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稱“ 胡天神 ”。 北朝 時稱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信奉的神。《魏書·後妃傳·宣武靈皇後胡氏》:“後幸 嵩高山 ,夫人、九嬪、公主已下從者數百人,昇于頂中。廢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隋書·禮儀志二》:“﹝ 後齊 ﹞ 後主 末年,祭非其鬼,至於躬自鼓儛,以事胡天, 鄴 中遂多淫祀,茲風至今不絶。 後周 欲招來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其儀并從夷俗,淫僻不可紀矣。”參閱 陳垣 《火祆教入中國考》第三章。
(2).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唐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官》:“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唐 常建 《塞下曲》:“因嫁單于怨在邊,蛾眉萬古葬胡天。” 宋 王安石 《陰山畫虎圖》詩:“胡天朔漠殺氣高,煙雲萬裡埋弓刀。” 明 徐祯卿 《寄華玉》詩:“胡天白雁南飛盡,千裡相思那得聞。” 姜可生 《甲寅秋初憑吊張煌言遺祠》詩:“隻手直欲挽狂瀾,傷心未捉胡天月。”
“胡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背景理解:
指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神
北朝時期稱其為“胡天神”,是當時對波斯拜火教信奉神祇的統稱,相關記載見于《魏書》《隋書》等史書。例如《魏書·後妃傳》提到“胡天神不在其列”。
指代胡人地域
泛指古代中國北方或西域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或天空,如唐代岑參詩句“胡天八月即飛雪”,即以“胡天”形容北方邊塞的天空。
文學中的自然意象
常用于描寫邊塞風光,突出地域的遼闊或氣候的嚴寒。例如“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成語中的引申義(較少見)
極少數語境下可表示“荒唐無稽的言論”,但此用法不常見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胡天”的核心含義仍以曆史宗教和地域指向為主,文學擴展意義多依附于具體作品。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據,可參考《魏書》《隋書》相關記載。
《胡天》是一個詞彙,其意思是指與天空不相稱、不合適的事物。它的拆分部首為“月”和“虎”,共有6個筆畫。這個詞語源自于古代中國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古代漢字中,胡字的寫法類似于繁體字,其形狀比現代簡化字略為繁複。它的字形更接近于“㓲”,表示一個人馬互相結合的形象,這種結合象征着勇敢和豪邁。而天字則和現代字形相似,代表着天空和宇宙。
這個詞彙在古代文獻中使用較多,常常用來描述超凡脫俗、不落凡塵的事物或人物。例如,《紅樓夢》中有句:“遙望斷胡天,心事浩茫連廣宇。”意思是指遠眺胡天,心中的煩事繁多,無邊無際。
有關胡天的組詞有:胡坐(身體不正,坐姿隨意);胡話(胡說八道);胡來(不按常理出牌)等。近義詞有:飄渺、虛幻、不切實際等。反義詞則是:恰如其分、恰當、合宜等。
總而言之,胡天是指與天空不相稱的事物,它源自古代傳說和神話故事。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并常用來形容超凡脫俗的事物或者描述心境。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使用可以進一步豐富和擴展詞彙的應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