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驅馬并進。 唐 元稹 《縛戎人》詩:“緣邊飽餧十萬衆,何不齊驅一時發?”
(2).并肩驅馳。比喻才力相等。 唐 張說 《讓兵部尚書平章事表》:“臣頗與二子齊驅,然校德考年,彼皆有一日之長。” 唐中宗 《授韋嗣立黃門侍郎制》:“芝蘭并秀,見 謝 砌之階庭;麒麟齊驅,有 劉 山之昆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其《禹貢長箋》,旁通曲證,亦幾與 胡氏 《錐指》齊驅。”
“齊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驅馬并進
指多匹馬并行驅馳,如“并駕齊驅”。例如唐代元稹《縛戎人》中的“何不齊驅一時發”,即用此意。
比喻才力相當
引申為兩者能力或成就不相上下。如唐代張說在表文中提到“臣頗與二子齊驅”,強調才能相當。
“齊驅”既可描述具象的并行驅馳,也可抽象表達實力相當的比較,常見于古文和成語中。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具體含義。
《齊驅》是一個成語,意為兩匹馬并馳、同樣快速地前進。也可比喻兩個或多個事物相互競争,不相上下。
《齊驅》的部首分别為馬(馬類)和車(車類),共有15個筆畫。
《齊驅》是從《史記·平津書》中的記載演變而來。原文記載:“河闾之戰中,黥布軍五十萬,有二百十七騎,為五烽嘯騎,騎皆金甲,目如利斧,上指勢深善過于魚。”這段描述了黥布帶領的五烽嘯騎馳騁戰場的情景。後來,人們将他們的形态和速度形容為“齊驅”。此後,“齊驅”逐漸成為形容兩匹馬并馳或事物并行的成語。
《齊驅》(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齊驅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劃形狀與排列稍有不同。古時書寫《齊驅》時,筆畫順序為:馬(馬類)- 狄(豕部)- 七(一畫)- 阜(邑部)- 父(父部)。古代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差别,但字義和發音并無區别。
1. 他們兩兄弟在工作上齊驅并進,共同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2. 在這場比賽中,兩支隊伍齊驅而上,争奪冠軍。
3. 老師建議我們不要與他人相互競争,而是共同努力,齊心協力。
并駕齊驅、并行不悖、齊心協力
比肩而行、不相上下、平分秋色
遠非、慢步、相差懸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