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蒸騰貌。《宋書·顔延之傳》:“欲者,性之煩濁,氣之蒿蒸,故其為害,則燻心智,耗真情,傷人和,犯天性。”
“蒿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蒿蒸(hāo zhēng)意為“蒸騰貌”,形容氣體或某種狀态升騰、彌漫的樣子。該詞常用于描述抽象概念的升騰感,如欲望、煩惱等對心智的侵擾。
經典文獻
出自《宋書·顔延之傳》:“欲者,性之煩濁,氣之蒿蒸,故其為害,則熏心智,耗真情,傷人和,犯天性。”
此處以“蒿蒸”比喻欲望如蒸騰之氣,擾亂心神、損耗本真。
引申含義
結合“蒿”(草本植物)與“蒸”(蒸發、升騰)的字義,可理解為植物受熱後蒸發的狀态,後引申為情緒或欲望的躁動不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修辭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意義。
蒿蒸(hāo zhē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蒿草蒸(zhēng)熟。蒿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長在田野或山地邊緣。這個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形容一種烹饪方式。
蒿蒸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第一部分的筆畫數為12,第二部分的筆畫數為8。
蒿蒸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文獻,原本用于描寫一種以蒿草進行蒸制的烹饪方式。在繁體字中,蒿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蒿蒸一詞的表現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由于古代文獻中字形有時與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蒿蒸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變化。
1. 這道菜采用了蒿蒸的方式,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2. 傳說中的仙人,常以蒿蒸香草為食。
蒿草、蒿香、蒿本、蒿葉、蒿子草等。
蒿蒸的近義詞包括草蒸。
蒿蒸的反義詞可以是煎炸等其他烹饪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