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寶石頂子。 清 朝三品官員的禮帽頂子。《老殘遊記》第四回:“隻見一個人,戴了亮藍頂子,拖着花翎,穿了一雙抓地虎靴子,紫呢夾袍,天青哈喇馬褂。”
"亮藍頂子"是清代官員冠服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代特定品級官員冠帽上的寶石頂珠。該詞由三部分構成:"亮"形容寶石的光澤度,"藍"指青金石材質,"頂子"即官員帽頂裝飾物。據《清史稿·輿服志》記載,青金石頂珠自雍正五年(1727年)定為六品官階的标志,至光緒年間形成定制,成為清代九品十八級官制中重要的視覺符號系統[來源:中國曆史研究院《清代冠服制度研究》]。
在具體應用中,亮藍頂子需配合鎏金銅座和镂花金座,與官服補子、朝珠共同構成完整的品級标識體系。其制作工藝遵循《大清會典》規定,采用阿富汗進口的優質青金石,經内務府造辦處匠人打磨成直徑約3厘米的球形,表面抛光至鏡面效果以符合"亮"的視覺标準[來源: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檔案]。這種冠飾制度直至宣統退位後才隨清朝滅亡而廢止,現作為重要曆史文物被多家博物館收藏[來源:國家圖書館《中國古代官制圖鑒》]。
“亮藍頂子”是清代官員禮帽上的重要标識,具體解釋如下:
指清代三品官員禮帽頂部的藍寶石裝飾。該詞由三部分構成:
品級制度:清代官員頂戴制度中:
禮制規範:頂珠需與孔雀翎(花翎)配套使用,如《老殘遊記》第四回記載"戴了亮藍頂子,拖着花翎",描述了三品官員的完整裝束。
該制度自順治二年(1645年)确立,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廢止,持續255年。廢止後改用西方軍銜制,但民間文學作品中仍保留相關稱謂。
半氈兵工廠常古産前朝恩笞服穿敗船橋簟竹調帖鼎膳發癢風霆拱高黑鵝黃旗晦蝕貨匨鹪螟鞿絆骥齒解語激忿填膺機谲撧耳頓足剌犮拉稀利便鬣鬁列刹廪帑留尾巴馬徒馬熊夢筆山莫奈何逆風惡浪女妖陪席仟佰敲頭虬盤囚衣齊竽诎伸三合會上佼射線施寫唰喇喇太陽角特當天陰頭題聞笛五聖詳應閑問曉箭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