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公的意思、東海公的詳細解釋
東海公的解釋
(1). 隋 末農民起義軍将領 高士達 自稱之號。《舊唐書·窦建德傳》:“ 士達 自稱 東海公 ,以 建德 為司兵。”
(2). 清 代詩人 黃遵憲 自署之號。 錢仲聯 《黃公度先生年譜》:“ 黃先生 遵憲 ,字 公度 ,别署 觀日道人 、 東海公 ……”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專業解析
“東海公”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稱謂,主要從以下角度理解:
-
爵位封號(核心含義)
- 定義: “東海公”是中國古代爵位制度中的一種封爵稱號,屬于“公爵”等級。公爵是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最高一級(或與王爵并稱的最高等級之一)。
- 性質: 這個爵位通常由皇帝冊封,授予宗室成員(皇族近親)、功勳卓著的異姓大臣或地方實力派首領,以示恩寵、表彰功績或進行籠絡。受封者被稱為“東海公”。
- 來源依據: 爵位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代正史(如《晉書》、《魏書》、《北史》、《新唐書》等)的紀、傳、志中均有詳細記載。例如,《晉書·簡文三子傳》記載了東晉簡文帝之子司馬彥章被封為東海王(王爵高于公爵,但制度類似)。(此處指代類似正史記載,具體鍊接需根據實際引用文獻确定,如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
-
具體曆史人物
- 指代特定人物: “東海公”常用來指代曆史上真實受封此爵位的個人。例如:
- 元顼: 北魏宗室,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在孝莊帝即位初期(528年)被封為東海王(後進爵為王)。(參考《魏書·孝莊紀》、《北史·魏本紀》)。
- 其他人物: 曆史上不同朝代可能有多位受封“東海公”或“東海王”的人物,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所指。
- 來源依據: 對具體人物的記載主要來源于官方正史、墓志銘、地方志等史料。
-
地理關聯
- “東海”的含義: “東海”作為爵號的一部分,直接來源于地理名稱“東海”。
- 古義: 先秦至漢代,“東海”所指範圍較廣,大緻包括今黃海、東海海域,并可指代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沿海地區(如秦漢時期的東海郡)。
- 今義: 現代地理學上,“東海”特指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位于中國大陸、台灣島、琉球群島和九州島之間。
- 封地與爵號: 古代封爵常以封地(或象征性封地)命名。“東海公”意味着該公爵的封號與“東海”這一地域相關聯,可能其封地(或食邑)在曆史上的東海郡或東海國境内,或者取其地理方位象征意義。
- 來源依據: 曆史地理學研究著作(如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及古代地理志書(如《漢書·地理志》)對“東海”地域範圍有詳細考釋。
-
文化意象(引申)
- 象征意義: 在文學或文化語境中,“東海”常帶有浩瀚、神秘、仙境的意象(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傳說位于東海)。因此,“東海公”有時也可能被賦予一種超然或尊貴的文化聯想。
- 來源依據: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如《山海經》、《列子·湯問》)及詩詞歌賦(如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涉及東海求仙)中多有體現。
“東海公”主要指中國古代被皇帝冊封為“公爵”、且爵號以“東海”命名的特定曆史人物及其封爵稱號。其核心含義是爵位封號,具體指向需結合曆史人物和地理名稱“東海”來理解。在文學文化中,也可能承載一定的地域象征或神話聯想。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東海公”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知,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曆史人物稱號
- 隋末起義将領高士達的稱號
高士達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曾以“東海公”自稱,并任命窦建德為司兵。此記載見于《舊唐書·窦建德傳》。高士達活躍于河北地區,其起義活動為隋末亂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人别號
2.清代詩人黃遵憲的别稱
黃遵憲(字公度)是晚清著名詩人、外交家,屬于“詩界革命”代表人物。他自署“東海公”,并與“觀日道人”等别號并用,反映其思想與地域文化關聯。其代表作《人境廬詩草》融合新學思想,對近代文學影響深遠。
補充說明:
- 該詞并無其他廣泛認可的含義,部分網頁提到的現代地名或鐵路名稱(如中的“東海公園”“東海道新幹線”)屬于語境化使用,與核心詞義無關。
- 可通過《舊唐書》《黃公度先生年譜》等文獻獲取更詳細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闇澀白蠟明經并進兵臨城下不期長楙娼女禅宗沖情抽斂傳符詞盟撮俏點石底線黩亂撫接閣揭根狀莖拐棍桂條沽略鼓造畫殿荒馑回授彙展或人火險虎跑泉降部腳上借绯矜恤集思廣益瘠義肥辭擊玉敲金郡馬俊賞郡守論反滿共毛本木乳餅南式飄漾戗堤氣壯河山睿情纔此商校黍絲送别騰踴剔股投竿土圜蝸角虛名閑時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