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褦襶的意思、褦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褦襶的解釋

[thoughtless] 衣服粗重寬大,既不合身,也不合時。比喻不曉事;無能

今世褦襶子,觸熱到人家。——程曉《嘲熱客》

褦襶子

詳細解釋

(1).夏天遮日的涼笠。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據《炙轂子》雲,褦襶,笠子也。”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二:“褦襶,《潛确類書》:即今暑月所戴涼笠,以青繒綴其襜,而蔽日者也。”

(2).謂炎暑戴笠。 宋 陸遊 《夏日》詩:“赤日黃塵褦襶忙, 放翁 湖上獨相羊。” 明 許三階 《節俠記·俠晤》:“褦襶訪蘭英,下馬炎威失。” 清 馮桂芬 《緻姚衡堂書》:“既而思之,成之於某何加?不成於某何損?何必觸暑褦襶以冀必行,故趦趄者月餘。”

(3).愚蠢無能;不懂事。 清 故文英 《吳下方言考·褦襶》:“褦襶,不能事而笨也, 吳 諺呼笨人為褦襶。”

(4).形容癡迷失态之狀。 明 許自昌 《水浒記·剽劫》:“把青蚨幾貫易縹清,酩酊何辭褦襶行。”

(5).衣服粗厚臃腫貌。 明 張煌言 《雨中寒甚再疊前韻》:“春衣褦襶還如鐵,島樹槎枒轉似金。”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續集·悟知子》:“猝有一道人來,著折角巾,褦襶不堪。”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六:“今俗所謂褦襶者,為其不俏醋也,襃衣大袖不合時尚,亦為褦襶。”

(6).引申為累贅。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一:“詞過經意,其蔽也斧琢;過不經意,其蔽也褦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褦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權威詞典中仍有明确釋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等文獻記載,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本義與引申義

“褦襶”讀作“nài dài”,原指古代一種夏季遮陽的鬥笠(《漢語大詞典》)。後引申為兩種含義:

  1. 形容不懂事、不曉事,如清代《通俗常言疏證》提及“褦襶子”指不谙世務之人(《辭源》);
  2. 形容衣物粗厚笨重,如唐代詩人皮日休詩句“舂衫褦襶荷蓑翁”中描述衣着臃腫(《全唐詩》)。

二、方言與文學應用

在部分方言中保留“褦襶”的貶義用法,如東北地區用以形容人衣着邋遢或行為魯莽(《中國方言大詞典》)。古典文學中則多用于刻畫人物形象,例如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以“褦襶”暗諷角色愚鈍。

三、字形與結構分析

該詞為疊韻聯綿詞,部首“衤”與“代”的組合體現其與衣飾相關的原始屬性。從構詞法看,屬于典型的“形聲兼會意”造字模式。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辭源》、中華書局《全唐詩》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褦襶”一詞的解釋如下:

  1. 讀音與基本含義 讀音為 nài dài,原指古代一種粗重寬大的夏季鬥笠(一說為不合時宜的厚衣物),後引申為形容人愚鈍、不懂事理的狀态。例如《廣韻》記載:“褦襶,不曉事。”

  2. 文學與方言用法 在明清小說中常借指愚昧之人,如《聊齋志異》中“褦襶子”即諷刺迂腐書生。現代方言(如江淮官話)仍保留此詞,用于調侃他人呆闆或反應遲鈍。

  3. 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生僻字組合,日常交流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區。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使用更通用的詞彙如“愚鈍”“不谙世事”等。

注: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未提供直接關聯信息,以上解釋基于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整理。若您需要更權威的文獻出處,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事陂埭筚辂廠禮拜稱名斥莫川貨出婦戴帽子大課地圓說鬥瓶抖氣斷辟斷籝貳虞法海無邊方才方桃譬李甘雞糕乾革削光緯合稀泥霍落甲膽甲骨文監廚姜牙驚讪酒入舌出狷志局曲钜纖堪士酷日攬客鑼槌啰赢偻步嫚兒密如内酒起草勤笃人膏省墓申控神骓水箭司輿踏門镗镗潭湫桐柏宮團雲隊溫潔蝸篆勿謂言之不預也五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