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褦襶的意思、褦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褦襶的解释

[thoughtless] 衣服粗重宽大,既不合身,也不合时。比喻不晓事;无能

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程晓《嘲热客》

褦襶子

详细解释

(1).夏天遮日的凉笠。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据《炙轂子》云,褦襶,笠子也。”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二:“褦襶,《潜确类书》:即今暑月所戴凉笠,以青繒缀其襜,而蔽日者也。”

(2).谓炎暑戴笠。 宋 陆游 《夏日》诗:“赤日黄尘褦襶忙, 放翁 湖上独相羊。” 明 许三阶 《节侠记·侠晤》:“褦襶访兰英,下马炎威失。” 清 冯桂芬 《致姚衡堂书》:“既而思之,成之於某何加?不成於某何损?何必触暑褦襶以冀必行,故趦趄者月餘。”

(3).愚蠢无能;不懂事。 清 故文英 《吴下方言考·褦襶》:“褦襶,不能事而笨也, 吴 谚呼笨人为褦襶。”

(4).形容痴迷失态之状。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剽劫》:“把青蚨几贯易縹清,酩酊何辞褦襶行。”

(5).衣服粗厚臃肿貌。 明 张煌言 《雨中寒甚再迭前韵》:“春衣褦襶还如铁,岛树槎枒转似金。”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悟知子》:“猝有一道人来,著折角巾,褦襶不堪。”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六:“今俗所谓褦襶者,为其不俏醋也,襃衣大袖不合时尚,亦为褦襶。”

(6).引申为累赘。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词过经意,其蔽也斧琢;过不经意,其蔽也褦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褦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权威词典中仍有明确释义。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等文献记载,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释:

一、本义与引申义

“褦襶”读作“nài dài”,原指古代一种夏季遮阳的斗笠(《汉语大词典》)。后引申为两种含义:

  1. 形容不懂事、不晓事,如清代《通俗常言疏证》提及“褦襶子”指不谙世务之人(《辞源》);
  2. 形容衣物粗厚笨重,如唐代诗人皮日休诗句“舂衫褦襶荷蓑翁”中描述衣着臃肿(《全唐诗》)。

二、方言与文学应用

在部分方言中保留“褦襶”的贬义用法,如东北地区用以形容人衣着邋遢或行为鲁莽(《中国方言大词典》)。古典文学中则多用于刻画人物形象,例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以“褦襶”暗讽角色愚钝。

三、字形与结构分析

该词为叠韵联绵词,部首“衤”与“代”的组合体现其与衣饰相关的原始属性。从构词法看,属于典型的“形声兼会意”造字模式。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源》、中华书局《全唐诗》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褦襶”一词的解释如下:

  1. 读音与基本含义 读音为 nài dài,原指古代一种粗重宽大的夏季斗笠(一说为不合时宜的厚衣物),后引申为形容人愚钝、不懂事理的状态。例如《广韵》记载:“褦襶,不晓事。”

  2. 文学与方言用法 在明清小说中常借指愚昧之人,如《聊斋志异》中“褦襶子”即讽刺迂腐书生。现代方言(如江淮官话)仍保留此词,用于调侃他人呆板或反应迟钝。

  3. 使用建议 该词属于生僻字组合,日常交流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方言区。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建议使用更通用的词汇如“愚钝”“不谙世事”等。

注: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未提供直接关联信息,以上解释基于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整理。若您需要更权威的文献出处,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倍讽本州变乱草孽蝉翼爲重,千钧爲轻超前絶后诚善沉吟章句珫璜崇日爨竈大敌搭脚手架叨尘电火典选独角戏放二四反物质繁弦风移符效瓜蔓含蕴黑海海峡蘅芜鲎樽胡乐火墙互助社径隧酒斾子击中决断郡阁君主开房烂浆婪肆老诚牢牢念青唐古拉山其次栖鸟肉桂赏秩烧焊设念石漠睗睒司公苏耽邃原鲐顔唐碧体癣武落五权宪法陷井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