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中隱語,代稱盔甲。 宋 陶穀 《清異錄·武器》:“ 王建 初起,軍中隱語,代器械之名,以犯者為不祥,至 孟氏 時猶有能道其略者……甲曰千斤使,弓曰潘尚書。”
“千斤使”是一個古代軍事用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千斤使”是古代軍隊中的隱語,用于代指盔甲。其名稱源于盔甲本身的重量和防護功能,暗示“千斤之重”的防禦作用。
據宋代陶穀《清異錄·武器》記載,五代十國時期,王建(前蜀開國君主)的軍隊為避免直接提及武器名稱而使用隱語,如稱盔甲為“千斤使”,弓為“潘尚書”等。這種隱語體系延續至後蜀孟氏政權時期仍有流傳。
在文獻中,“千斤使”多用于描述軍事裝備的隱稱。例如:
“甲曰千斤使,弓曰潘尚書。”(《清異錄·武器》)
需要注意的是,“千斤”單獨使用時可能有其他含義(如千斤頂、責任重大等),但“千斤使”特指盔甲這一軍事隱語,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典籍和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異錄》原文或宋代軍事文獻。
《千斤使》是一個成語,意為能夠搬運千斤重物的人。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千斤和使。
拆分部首:千(一丶)斤(刀)使(人)
拆分筆畫:千(三畫)斤(四畫)使(八畫)
《千斤使》是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記載演變而來的。故事中講述了淮陰侯劉邦與項羽相争,劉邦曾經多次搬運重物,展示出了超乎常人的力量,被稱為“千斤使”。
繁體字:千斤使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千、使和今天沒有太大的區别,而斤的上邊是刀的形狀,表示斧頭,強調了搬運重物的意義。
他的力氣大得就像是個千斤使一樣,輕松搬運了那些沉重的貨物。
千方百計、千恩萬謝、斤斤計較、斤斤較量、使徒、使命、使用、使者
力大無窮、力大任事、力能扛鼎、力大無比
無能為力、力不從心、束手無策、力所不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