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mit;relieve] 除去;免除[租稅、罰款、勞役等]
蠲免錢糧
免除。《周書·武帝紀下》:“逋租懸調,兵役殘功,并宜蠲免。” 唐 韓愈 《論天旱人饑狀》:“陛下恩踰慈母,仁過春陽,租賦之間,例皆蠲免。” 明 沉榜 《宛署雜記·鋪行》:“今照前銀有限,雜派無窮,先年将存留等銀蠲免之後,日漸蕭條,庫空若掃。”《紅樓夢》第九七回:“姨太太這會子家裡沒人,不如把妝奩一概蠲免。”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六章一:“凡 徐 、 宿 、 濠 、 泗 ……等郡縣,及今後新附土地、人民,桑、麻、谷、粟、稅糧,徭役,盡行蠲免三年。”
“蠲免”(拼音:juān miǎn)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官方免除賦稅、勞役、罰款等義務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蠲免”是研究中國古代經濟、法律史的重要術語,體現了傳統社會治理中“寬賦恤民”的思想。如需具體案例分析,可參考《周書》《明史》等史料。
《蠲免》(juān m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蠲”和“免”兩個部分組成。
《蠲免》的左邊部首是“虍”(hū),右邊部首是“勹”(bāo)。根據《康熙字典》,《蠲免》的總筆畫數為19。
《蠲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體的出處已經無從考證,但它在古代文獻中有所記載。
《蠲免》的繁體形态為「蠲免」,在繁體字中保留了相同的部首和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與現在略有不同,所以《蠲免》的寫法也有所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行相關的研究以獲取更準确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使用《蠲免》這個詞的例句:
1. 隨着縣政府的努力,農民的債務得到了有效的《蠲免》。
2. 政府發起了一項社會救助計劃,旨在為貧困家庭提供《蠲免》稅收。
3. 他在法庭上成功地争取到了對方罪行的《蠲免》。
一些與《蠲免》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脫免:免除某種責任、義務。
2. 豁免:減免、取消。
3. 免職:免去職務。
與《蠲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免除:取消、減輕。
2. 恕免:原諒、寬恕。
3. 劃免:劃去某項費用、債務。
與《蠲免》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逃避:回避、躲避。
2. 承擔:負責、接受。
3. 扣除:減去、删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