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慚愧恐懼。《南齊書·東南夷傳》:“但所獻輕陋,愧懼唯深。”《舊唐書·許圉師傳》:“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 明 劉基 《謝恩表》:“臣竊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馬微忱,惟增愧懼。”
“愧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jù(注音:ㄎㄨㄟˋ ㄐㄩˋ),其核心含義是“内心感到慚愧和害怕”,通常因意識到自身過錯或不良行為而産生這種情緒。
基本定義
指因犯錯或行為不當而産生内疚與恐懼交織的心理狀态,常見于自我反省或面對他人指責時。
曆史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正直者因偶有過失而自我警醒,或犯錯後主動認錯的心理狀态。例如:
“行為正直,心無愧懼”(出自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近義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南齊書》《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愧懼(kuì jù)是一個表示羞恥、内心慚愧的詞語。這個詞的構成部分是“忄”和“鬼”,其中“忄”是心的意思,而“鬼”則代表着内心感到懼怕和害怕。所以,愧懼可以理解為内心感到慚愧、羞恥,害怕被他人發現或指責的情感。
愧懼這個詞,它的部首是“忄”,總共有6個筆畫。
愧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愧懼的寫法是「媿懼」。
在古代漢字中,愧懼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愧的寫法是「悝」,懼的寫法是「奇」。這些古代的寫法也帶有一些特殊的含義和感情色彩。
1. 他對自己做出的錯誤行為感到愧懼,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去。
2. 她因為考試作弊被發現,感到愧懼地低下頭,不敢再擡頭面對老師和同學。
1. 自愧不如:指自己感到十分羞愧,覺得不如他人。
2. 慚愧:指因自己的過錯或錯誤而感到羞愧和慚愧。
3. 愧疚:指因為做錯了事情而内心感到慚愧和内疚。
1. 羞愧:指因為自己的行為或事情而感到羞恥和慚愧。
2. 忸怩:指因為驚慌或害羞而表現出的局促不安或尴尬。
1. 自豪:與愧懼相反,表達一種自豪和自信的情感。
2. 滿足:與愧懼相反,表達一種滿足和自足的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