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懼的意思、愧懼的詳細解釋
愧懼的解釋
慚愧恐懼。《南齊書·東南夷傳》:“但所獻輕陋,愧懼唯深。”《舊唐書·許圉師傳》:“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 明 劉基 《謝恩表》:“臣竊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馬微忱,惟增愧懼。”
詞語分解
- 愧的解釋 愧 ì 羞慚:羞愧。慚愧。愧色。愧怍(慚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臉紅)。愧悔。問心無愧。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懼的解釋 懼 (懼) ù 害怕:恐懼。懼怕。懼憚。懼怯。懼色。臨危不懼。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愧懼"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表示"慚愧"的"愧"和表示"害怕"的"懼"組合而成,屬于典型的并列式結構。其核心含義是指因内心感到慚愧、愧疚而同時産生的不安、惶恐或害怕的情緒。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情感本質的雙重性:
- 愧 (Kuì): 指因自己的過失、錯誤、不足或未能盡責而感到羞恥、内疚、難為情。這是對自我行為或狀态的一種負面評價。
- 懼 (Jù): 指因上述的"愧"而産生的後續心理反應,即害怕、擔憂、惶恐。這種"懼"通常不是對具體外在危險的恐懼,而是源于道德壓力、良心譴責、擔心後果(如受到指責、懲罰、失去信任或地位)或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憂慮。
- 結合: "愧懼"強調這兩種情感緊密相連,因"愧"而生"懼","懼"又加深了"愧"的感受,形成一種交織的複雜心理狀态。它描述的是一種因道德或責任上的缺失而引發的、帶有焦慮和不安的羞愧感。
-
典型語境與用法:
- 通常出現在個體意識到自己言行有失、未能達到某種(道德、職責、社會)标準之後。
- 常用于描述面對上級、長輩、恩人、公衆或自身良心時的心理反應。
- 常與引發愧懼的具體原因或對象連用,如"愧懼交加"、"深感愧懼"、"面對...而心生愧懼"。
- 例句:他因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損失,面對領導的詢問,内心充滿愧懼。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詞源與演變:
- "愧"的本義即羞慚,《說文解字》釋為"慚也"。
- "懼"的本義是害怕、恐懼。
- 将"愧"與"懼"組合使用,在古漢語中已有體現,用以形容因過錯或不足而産生的強烈不安心理。例如,《聊齋志異·聶小倩》中有"甯采臣...愧懼不知所出"的描述,生動展現了這種複雜心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愧懼"表示一種因感到慚愧、内疚而同時産生的惶恐不安的心理狀态。它強調羞愧感與恐懼感(源于對後果的擔憂或道德壓力)的并存與交織,常用于描述個體在道德自省、承擔責任或面對過失時的複雜内心體驗。
網絡擴展解釋
“愧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jù(注音:ㄎㄨㄟˋ ㄐㄩˋ),其核心含義是“内心感到慚愧和害怕”,通常因意識到自身過錯或不良行為而産生這種情緒。
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指因犯錯或行為不當而産生内疚與恐懼交織的心理狀态,常見于自我反省或面對他人指責時。
-
曆史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
- 《南齊書》提到“愧懼唯深”,表達因貢獻不足而産生的愧疚;
- 《舊唐書》記載“犯者愧懼”,形容犯錯者因悔改而成為廉潔之人;
- 明代劉基的《謝恩表》中用“惟增愧懼”表達對恩寵的惶恐。
-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正直者因偶有過失而自我警醒,或犯錯後主動認錯的心理狀态。例如:
“行為正直,心無愧懼”(出自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
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愧疚、惶恐
- 反義詞:坦然、無愧
- 成語關聯:“臨危不懼”“勇者不懼”(強調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對比)。
示例用法:
- 自我反省:“他因工作疏忽愧懼不已,主動向團隊道歉。”
- 文學引用:“日間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正是“心無愧懼”的體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南齊書》《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杯賽不使參撰漕務長繩系日償責黐擌茺蔚踹營出幼醋罐子錯車代籤怛咤典統鬥紛多能多藝泛秩風雨飄飖阜陸負俗觥録事估度骨竅涸濁兼城濟度揭開結了鳥金扃酒水苛虐空谷幽蘭琅當樂歲獵戶星獵俊镂月裁雲綠蓑青笠藐茲一身明斯克腦戶濃妝豔抹抛丸婆陁褰裳氣憤憤全國一盤棋取次認知傷酒食蹯石磐手語數往知來枉遏畏畏縮縮相勖閑冷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