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政無方,沒有政績。《詩·小雅·十月之交》:“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後漢書·李燮傳》:“ 續 在國無政,為妖賊所虜。” 唐 李翺 《平原郡王柏公碑》:“ 李道昌 無政,宜速得人以代之。” 章炳麟 《訄書·訂文》:“國無政者,其出話不然,其為猶不遠,官事民志,日以啙媮。”
“無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無政”由“無”(沒有)和“政”(政治、治理)組成,本義指治政無方、缺乏有效的管理或政績,常用來批評統治者或官員的治理能力不足。例如《後漢書》提到“續在國無政,為妖賊所虜”,即指官員治理不力導緻禍亂。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四國無政,不用其良”,意為周邊國家因無善政而未能任用賢才。唐代李翺的《平原郡王柏公碑》中,也用“李道昌無政”描述官員失職。
需注意,“無政”不等同于“無政府狀态”。前者強調治理能力不足,後者指完全缺乏政府組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文獻來源,或通過漢典等工具書查詢。
無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政權、沒有政府。
無政的部首是無,筆畫數為4。
無政一詞源自于《莊子·天下》篇:“無有諸政。”
無政的繁體字為無政。
古時候漢字寫作無政。
1. 他們夢想着一個無政的社會,不受任何政府的約束。
2. 那個國家陷入了無政狀态,人民生活在混亂和恐懼中。
- 無政府:沒有政府的狀态或思想。
- 無政府主義:主張廢除政府,主張自由、平等的思想體系。
- 無政府狀态:指沒有政府的狀态,缺乏秩序和管理的狀态。
無權、無統治、無政權
有政、有政權、有政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