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秋日凄清、肅殺之氣。《呂氏春秋·義賞》:“春氣至,則草木産,秋氣至,則草木落。”《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秋氣憯以凄淚兮,桂枝落而銷亡。” 唐 杜甫 《曲江》詩之一:“ 曲江 蕭條秋氣高,菱荷枯折隨風濤。” 明 劉基 《秋日即事》詩之七:“秋氣蕭條 宋玉 悲,西風唯有雁相宜。” 魯迅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其時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氣。”
秋氣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三層核心含義:
指入秋後自然界呈現的清涼、蕭瑟之氣,表現為氣溫下降、空氣幹燥、草木凋零等氣象與物候變化。
例證:
《黃帝内經·素問》載:“秋氣者,病在肺。” 指出秋氣幹燥易傷肺髒(《黃帝内經》醫學理論)。
在文學語境中,“秋氣”象征蕭索、孤寂或離别之情,承載中國傳統“悲秋”審美。
例證:
杜甫《秋興》詩雲:“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以秋氣渲染蒼涼心境(《全唐詩》卷二百三十)。
古人将秋氣對應五行之“金”,方位屬西,特性為“收”與“肅殺”,體現自然規律中的收斂之勢。
例證:
《禮記·月令》稱:“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描述秋氣與節令的物候關聯(《禮記正義》卷十六)。
權威參考文獻:
“秋氣”是漢語中用于描述秋季特有氣候、景象及情感氛圍的詞語,具體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指秋季的自然氣候特征,包括涼爽、幹燥、晴朗的天氣,以及秋風、草木凋零等季節性變化。例如《呂氏春秋》提到“秋氣至則草木落”,直接關聯氣候與自然現象。
屬于名詞短語,由季節詞“秋”與抽象概念“氣”組合而成,專指秋季的整體氣息與特質。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詩詞中的用法或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杜甫詩注等來源。
拜疏八音聯歡醇甿賜遺蹴幾道岸盜械甸畿豆稭方召繁慮鳳轺佛舍利骭瘍高孱胳膊腕子耿正光晃瓜皮搭李皮過來過往過山炮橫戟轟铿槐國穢漬見風使舵監領借意緝綱衿褵酒教舉撮可愛勞倦離堅合異靈旛領事裁判權栎樹李鵶兒蘆席麓原賣貨馬賽克美祥懵頭懵腦緬隔模造排間蒲扇輕飔窮節牲豭食變星事寬即圓霜凋夏綠谇讛桃源圖退親馱筐西風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