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繁多,豐富。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 孔璋 章表殊健,微為繁富。” 晉 左思 《魏都賦》:“若此之屬,繁富夥夠,非可單究。” 唐 劉知幾 《史通·載言》:“至於《史》《漢》則不然,凡所包舉,務存恢博,文辭入記,繁富為多。”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二:“ 朱君 采蓀 以其書來,乃知 吉齋 著述繁富。”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慈恩宗》:“《俱舍》和《攝論》的譯本都由南方流傳而北,它們體例比較嚴密,義理比較繁富。”
(2).富庶。《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一》:“時 鄴都 繁富為天下之冠,而土俗獷悍,民多争訟,帝令投函府門,一一覽之。”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州縣賦稅》:“若同一北方也, 河間 之繁富,二州十六縣; 登州 之貧寡,一州七縣,相去殆若莛楹。”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然而,現在, 阿毛 是已跳在一個大的,繁富的社會裡。”
“繁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繁多、豐富
指事物種類或内容繁雜而豐盛,常用于描述文辭、著述、文化形态等。例如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提到“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即指陳琳的文章雄健但稍顯冗雜。唐代劉知幾《史通·載言》中也用“繁富”形容史書内容的廣博。
富庶、繁榮
形容地域經濟發達或人民生活富裕。如《三都賦》以“繁富”描述魏都的繁榮景象,晉代左思《魏都賦》稱“若此之屬,繁富夥夠”。現代也可用于贊許地方經濟昌盛(如“青詞創作反映了繁富的道教活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古代多用于文學批評(如曹丕評價陳琳),後逐漸擴展至社會經濟領域。現代用法更側重“豐富多元”的正面含義,如“新武俠電影類型繁富”。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繁富”兼具内容豐沛與物質昌盛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史通》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