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商 伊尹 。嘗耕于 有莘 之野,故稱。《晉書·束晳傳》:“ 莘 老負金鉉以陳烹割之説, 齊 客當康衢而詠《白水》之詩。”
“莘老”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記載,以下是綜合整理後的詳細解釋:
“莘老”主要指商朝名臣伊尹。伊尹曾耕于“有莘之野”(今山東莘縣一帶),故以“莘老”代稱。這一解釋在多個古籍和權威詞典中被提及,如《晉書·束晳傳》中記載:“莘老負金鉉以陳烹割之説”,即指伊尹以烹饪之術比喻治國之道。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莘老”可泛指年長且富有智慧的人,但此用法較罕見,且未見于古籍。主流觀點仍以指代伊尹為主。
伊尹以烹饪技藝喻治國,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想,後世常以“莘老”贊頌其政治智慧。
“莘老”一詞的核心含義是代指商朝賢臣伊尹,源于其隱居之地“有莘”。其他引申義(如泛指智者)可能存在,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晉書》或《束晳傳》原文。
《莘老》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它指的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類人物——身着古裝、年紀較大的人,多為學者、官員或者具有高尚品德的長輩。
《莘老》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和老(老字底部首),根據結構分析,它的拼音可以是 "xīn" 或 "shēn"。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莘的總筆畫數為12,而老的總筆畫數為6。
《莘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中國古代史書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詞語“莘”與“老”分别為其對應的繁體字,“莘”為「脤」,而“老”為「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莘的形狀略帶「艹」,下面是半個「心」;老的形狀則有「耂」,類似于一個老人佝偻的姿勢。
1.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莘老,深受村民們的尊敬。
2. 學校老師非常慈祥,像位和藹可親的莘老一樣。
莘人、莘民、莘世、莘莘、莘村、莘親、莘敏、莘籍等。
仁人、長者、老者、尊者等。
少年、青年、小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