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樨的意思、木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樨的解释

同“ 木犀 ”。1.指木犀花。 宋 朱敦儒 《菩萨蛮》词:“新窨木樨沉,香迟斗帐深。”《红楼梦》第八七回:“ 黛玉 道:‘好像木樨香。’ 探春 笑道:‘ 林姐姐 终不脱南边人的话。这大九月里的,哪里还有桂花呢?’”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七:“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

(2).指食物烹调中加鸡蛋者。 清 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讳不知》:“尝闻有一南客不食鸡卵,初至北地早尖,下舆入店,呼店伙甚急,其状似甚飢,开口便问:‘有好菜乎?’答曰:‘有木樨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樨,是汉语中对特定植物的传统称谓,具有明确的植物学指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植物学本义 指木樨科(Oleaceae)木樨属(Osmanthus)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尤以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代表。特征为:

  1. 枝叶形态: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单叶对生,革质,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细锯齿。
  2. 花朵特征: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花冠四裂,常见黄白色(银桂)、橙黄色(金桂)或橙红色(丹桂);香气馥郁,花期多集中于秋季。
  3. 果实与生长:核果椭圆形,熟时紫黑色;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二、词源与别称 “樨”字本义指木质纹理细密的树木,后专指此类香木。其别称体系丰富:

三、文化引申义

  1. 饮食文化:
    • 木樨肉:传统鲁菜,因炒蛋形似桂花碎瓣得名(清代《调鼎集》记载“木樨肉”做法)。
    • 木樨露/木樨茶:桂花蒸馏制露或窨制花茶,具药用与饮用价值(明代《食物本草》:“桂花可制香茶”)。
  2. 文学意象:
    • 象征高洁品格(屈原《离骚》“援北斗兮酌桂浆”)。
    • 寄托秋思乡愁(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
    • 隐喻科举及第(“蟾宫折桂”典出《晋书·郤诜传》)。

四、常见误辨 需区别于同名异物:

权威参考资料

  1. 植物分类:《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木樨科条目。
  2. 语言释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木樨”词条。
  3. 历史文献: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王象晋《群芳谱·花谱》。
  4. 饮食文化:《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木樨肉”制法源流。

网络扩展解释

“木樨”是汉语中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植物名称
    木樨(拼音:mù xī)即桂花,是木樨科常绿灌木或乔木,学名Osmanthus fragrans。常见品种包括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等,秋季开白色或黄白色小花,香气浓郁,兼具观赏和香料用途。

  2. 烹饪术语
    在北方菜肴中,“木樨”代指炒碎的鸡蛋,因颜色类似桂花而得名。例如经典菜品“木樨肉”,即以鸡蛋、木耳、肉片等烹制而成。


二、详细解析

  1. 植物特征与文化意象

    • 形态:树高可达18米,叶片革质,椭圆形;花簇生于叶腋,极芳香,花期9-10月。
    • 文化象征:古代诗词常以木樨喻高洁,如宋·朱敦儒“新窨木樨沉,香迟斗帐深”;《红楼梦》中黛玉闻香辨木樨,体现其雅致意象。
    • 实用价值:花可制茶、糕点、酿酒,如桂花糕、桂花酿等。
  2. 烹饪中的特殊用法
    北方方言为避免直呼“鸡蛋”,借用“木樨”形容炒蛋的碎黄状。例如木樨汤、木樨饭等,此用法源于曲阜孔府菜,后传入北方并演化。


三、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桂花品种或菜谱细节,可参考植物学资料或地方菜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堵如故版檄被巾不谋同辞参漏察判骋才陈谷子烂芝蔴储命大根脚道次大乔东食西宿枋臣肥瘦封检祓瑕改良派歌人革政贯注寒泉之思浩滂华丝健美翦平阶戺激扰倦飞爵马举最淋润留连门户开放某子骈踬品补浅事骑牛觅牛穷拉拉曲栏阮妇三徙成都沙埚善政稍瓜神视水枯石烂叔世铜豌豆讬迹驮马无缘无故向火乞儿响亮闲口说闲话霞绮下锹撅携沮喜眉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