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在石上的傳記。《文選·左思<吳都賦>》:“鳥策篆素,玉牒石記。” 劉良 注:“石記,刻石書傳記也。”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昭玉牒於年史,覽石記而照情。”
“石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刻在石頭上的傳記或文字記錄,具體解釋如下:
“石記”指通過刻石方式保存的傳記或曆史記載,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碑刻中。例如《文選·左思〈吳都賦〉》提到“玉牒石記”,劉良注解為“刻石書傳記也”。南朝梁簡文帝的《七勵》中也有“覽石記而照情”的表述,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含義。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石記”可能被借代指化石記錄,用于描述地質或生物演化相關的遺迹。例如“化石記錄中保存的胚胎與幼體較為罕見”。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古代石刻文字是重要的曆史載體,兼具文獻與藝術價值。通過“石記”,古人将重要事件、人物傳記等镌刻于石碑,以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如“黃帝陵捐獻資金功德碑勒石記名”。
“石記”主要指刻石記載的傳記或曆史内容,需注意區分其傳統文獻含義與現代可能的引申用法。如需進一步探讨石刻文化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吳都賦》等古籍。
《石記》是指對石頭進行記錄、記載的意思。石頭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物質,其形态多樣,質地堅硬,所以人們很早就開始用石頭刻字、刻畫,以記錄信息、紀念曆史。
《石記》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石”和“記”兩個部分。其中,“石”是指“石頭”,是漢字中的一個部首,由3個筆畫組成;“記”是指“記錄、記憶”,是漢字中的一個獨立的部首,由7個筆畫組成。
石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發現石頭可以用來刻畫文字或圖案,從而産生了石記這種記載信息的方式。石頭刻字可以保存較長時間,不易損壞,成為人們記錄曆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石記》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石記」。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關于《石記》這一詞,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參考曆史文獻和碑銘等材料,因為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漢字寫法存在一定的差異。
1. 古代的石記告訴我們,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古老的故事。
2. 考古學家在發掘中發現了一塊古老的石記,記錄着古人的生活和文化。
石碑、石文、石刻、石頭、石刀、石材
石刻、碑文、石銘
紙記、書寫、電子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