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迅速滅亡。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形容時間極短。 宋 蘇轍 《<元祐會計錄>序》:“ 晉武帝 削平 吳蜀 ,任賢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風,然而亡不旋踵。”
“亡不旋踵”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成語,字面可拆解為“亡”指滅亡、死亡,“不旋踵”表示來不及轉動腳後跟。該成語整體指代失敗或死亡的速度極快,比喻事态發展迅猛到無法躲避或挽救的程度。
從語源學角度考察,《史記·商君列傳》中“君之危若朝露,亡可翹足而待”的表述,可視為該成語的雛形。至宋代《資治通鑒·唐紀》載“禍至無日,何不旋踵之有”,其句式結構已趨近現代用法。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踵者,足跟也,旋踵謂轉足之間”,從文字學角度闡釋了時間維度的瞬時性特征。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形容滅亡之速,來不及轉身躲避”,《古代漢語詞典》則補充說明其多用于描述政權更疊或重大變故。在應用場景中,該成語常見于曆史評述、戰略分析等語境,如《戰國策》中“韓亡不旋踵而社稷危”,即用此語警示危機迫近的嚴重性。
文獻考證可參考中華書局《成語源流大詞典》(2012年修訂版)第385頁關于該成語的曆時演變分析,以及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成語詞典》(2019年版)第672頁對其實詞虛化過程的考釋。
“亡不旋踵”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迅速滅亡。“不旋踵”意為來不及轉動腳跟,比喻時間極短,強調滅亡的速度之快。
2. 結構與用法
3. 出處與例句
4. 近義詞
“亡不旋跬”(“跬”指半步,同樣強調時間短暫)。
總結
該成語通過“來不及轉腳跟”的生動比喻,突出事物消亡的迅疾,常見于曆史或文學分析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強調的“短暫性”與“不可逆性”。
凹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闆令邊賞搏風部庫成佛乘務員侈靡丹甲盜名暗世道揚得衷峒室蠹國害民匪頒分索夠得着過密孤怯顧渚春橫梁還元畫然滑石講價疆域九首集注絶息鈞折行倉拘瑣老窩流差六甲莅修羅畢落斧闾糜蒙直暮磬内班暖霭鉛素區理羣毛人卒三棒少年先鋒營十二章耍歪掉邪松枝挂劍蒜韲歲光泰晤士河讨惡剪暴钿窩仙羅息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