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共鲧的意思、共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共鲧的解釋

共工 與 鲧 的并稱。鲧,也寫作“鮌”。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三:“何以廢 共 鮌 , 重華 為之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共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專有名詞組合,特指中國上古傳說中兩位重要人物——共工與鲧的并稱。二者均因治水失敗或引發洪水而聞名,常被後世文獻并提,用以喻指導緻水患的禍首或失敗的治水者。以下從詞義、文化内涵及文獻依據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共工

    傳說中炎帝後裔,人面蛇身,為水神。《說文解字》載:“共,同也”,其名或取“共同治水”之意,然其事迹多與洪水災害關聯。《淮南子·天文訓》稱其“怒觸不周山”,導緻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引發大洪水。

  2. 夏禹之父,黃帝後裔。《說文解字》:“鲧,魚也”,其名或與魚龍水族相關。據《尚書·堯典》,鲧受命治水“九載,績用弗成”,因擅用“息壤”(能自生長的神土)遭天帝誅殺于羽山。

  3. 并稱邏輯

    “共鲧”組合源于二者在治水史上的相似命運:

    • 共工象征“引發洪災之力”,
    • 鲧代表“治水未遂之殇”。

      如《楚辭·天問》将二者并提:“鸱龜曳銜,鲧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康回”即共工名),暗喻二者與水患的因果關系。


二、文化象征

  1. 災異符號

    古籍中“共鲧”常作為洪水意象的隱喻。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後世遂以“共工之禍”代指水患;鲧則因盜息壤治水失敗,成為“違逆天命而緻災”的典型。

  2. 道德訓誡

    儒家典籍強調二者“德不配位”的教訓。《國語·周語下》稱共工“虞于湛樂,淫失其身”,鲧則“稱遂共工之過”(沿襲共工的錯誤),凸顯德行缺失招緻災厄的主題。


三、文獻依據

  1. 直接并稱記載

    • 《墨子·尚賢中》:“然則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共工亦以此敗。”
    •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注《天問》“康回馮怒”句:“康回,共工名也……共工與鲧皆以治水失敗見誅。”
  2. 學術考辨支撐

    現代研究指出,“共鲧”并提反映上古部族治水記憶的融合。學者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考證,共工屬炎帝系部族,鲧屬黃帝系,二者治水傳說實為不同族群洪水叙事的整合結果。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共鲧”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典故詞彙,指代兩位上古時期治水失敗的人物——共工與鲧。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二、文學出處

晉代陶淵明《讀<山海經>》詩之十三提到:“何以廢共鮌,重華為之來。”

三、文化象征

二者常被并稱,象征:

  1. 治水策略的失敗:共工引發洪水,鲧治水無效,凸顯上古先民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局限。
  2. 政治隱喻:後世文獻中多借“共鲧”比喻違背自然規律或統治失當的行為。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評論,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内傍近編綴标志避躲弊摋波波刦刦長秋赤麻寵敬粹清大電戴筐單馬東壁笃行防旱蜚聲拊愛共川鼻飲公家人狗矢骨骲皓霰花礎火牛角掎節烈舉薦來同柳緑花紅龍光鸬鷀船墓虛糱麴批照破陸續前車青靛請逆羣會日偷三界沙啞深沈史官隨流瑣豔天梭挺擢外舉往時晚光違繞慰視猥衆鹹味枭惡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