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工 與 鲧 的并稱。鲧,也寫作“鮌”。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三:“何以廢 共 鮌 , 重華 為之來。”
“共鲧”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典故詞彙,指代兩位上古時期治水失敗的人物——共工與鲧。具體解釋如下:
晉代陶淵明《讀<山海經>》詩之十三提到:“何以廢共鮌,重華為之來。”
二者常被并稱,象征: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評論,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共鲧》是一個詞語,意思是一同協力、共同承擔重擔的意思。
《共鲧》的拆分部首是“共”和“魚”,其中“共”的部首為“㣺”,筆畫數為6;“魚”的部首為“魚”,筆畫數為11。
《共鲧》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制,是指聚集了衆多有才幹的賢人、能吏來共同輔佐國君,共同承擔國家的重任。
《共鲧》的繁體字為「共鯀」。
古代漢字寫法有許多變化,所以《共鲧》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然而,基本上它的字形和現代寫法相似。
1. 各位同仁共鲧國家大事,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2. 古代的士人們共鲧天下,輔佐帝王稱霸海内。
共族、共鳴、共舞、共謀、共同等。
合力、合作、協力、齊心等。
分道、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個人主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