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舌挢的意思、目瞪舌挢的详细解释
目瞪舌挢的解释
同“ 目瞪口呆 ”。 梁启超 《尺素五十纸》:“ 美国 某华文报主笔,有自署 太平洋客 者,新著一书,名曰《新广东》,登诸报中,凡三十一续乃完,实可称近日文界一奇作,鄙人自问胆量颇不小,读之犹目瞪舌撟。”
词语分解
- 目的解释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
- 舌挢的解释 舌头举起。形容惊异的样子。 梁启超 《新历史·论纪年》:“昔 上海 强学会之初开也,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当时会中一二俗士闻之,舌撟汗下色变。”
网络扩展解释
“目瞪舌挢”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mù dèng shé jiǎo,其含义与“目瞪口呆”相同,主要用于形容人因极度惊讶或恐惧而发愣、说不出话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字面意思:眼睛瞪大、舌头翘起,形容因震惊或害怕而无法言语的反应。
- 同义词: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目怔口呆。
2. 使用场景
- 突发意外:如目睹重大事故或突发事件时的震惊反应。
- 听闻惊人消息:例如听到颠覆认知的新闻或秘密时的失态表现。
- 文学描述:在小说或历史记载中,常用来刻画人物瞬间的惊愕神态。例如梁启超在《新广东》中写道:“读之犹目瞪舌挢”。
3. 例句参考
- 肖张皱了皱眉,说了一句让雷米目瞪舌挢的话:“很稀罕么?”(出自现代文学作品)。
- 清代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中描述:“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
4. 注意要点
- 与“目瞪口呆”的区别:两者意义相同,但“目瞪舌挢”中的“挢”为“翘起”之意,写法更书面化。
- 适用对象:多用于负面或中性的惊愕场景,一般不用于积极语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成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目瞪舌挢的意思:
《目瞪舌挢》是一个成语,形容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语言不连贯,举止不自然的样子。表示遇到了非常突然或难以置信的事情,以至于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
拆分部首和笔画:
《目瞪舌挢》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为目、舌,共使用了16个笔画。
来源:
《目瞪舌挢》最早见于《红楼梦》第八十五回:“但现在我不过打个嗝就只这等目瞪口呆。释小姐,你放心!”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成语。
繁体:
繁体字为「目瞪舌絅」。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成语《目瞪舌挢》的「瞪」字的上面还加了一个「目」字,即「䲠」。
例句:
他听到了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后,整个人都目瞪舌挢地站在那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当老师宣布他们班级将组织一次意想不到的郊游时,学生们目瞪舌挢,兴奋地大声欢呼。
相关词汇:
组词:目不暇给、目瞪口呆、舌绽莲花。
近义词:目瞪口呆、惊呆。
反义词:泰然自若、沉着冷静。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