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re a hole]∶鑿通;鑿穿
(2) [give a farfetched interpretation]∶非常牽強地解釋,硬說成具有某種意思
孔子稱述而不作,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輕侮道術。——《後漢書·徐防傳》
(1).開鑿;挖掘。 漢 焦贛 《易林·井之歸妹》:“穿鑿道路,為君除舍。”《漢書·溝洫志》:“奏請穿鑿 六輔渠 ,以益溉 鄭國 傍高卬之田。” 唐 方幹 《路支使小池》詩:“兒童戲穿鑿,咫尺見津涯。” 秦牧 《長河浪花集·中國紅場的旗幟》:“舊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近八十年,但始終像一條力量不足的流水繞着巉岩絕壁,卻無力穿鑿而過似的。”
(2).猶牽強附會。《漢書·禮樂志》:“以意穿鑿,各取一切。” 宋 劉克莊 《答楊羿》詩:“棗李流傳容有僞,箋家穿鑿苦求奇。”《紅樓夢》第一回:“不敢稍加穿鑿,至失其真。” 朱自清 《陶淵明的深度》:“《拟古》詩第九,怕隻是泛說,本書以為‘追痛 司馬休之 之敗’,卻未免穿鑿。”
“穿鑿”一詞的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方面解析,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後漢書》、漢焦贛《易林》等)的信息如下:
指鑿通、挖掘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工程描述。
例:漢代開鑿六輔渠時,“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傍高卬之田”;唐代方幹詩句“兒童戲穿鑿,咫尺見津涯”也體現此意。
指強行解釋或曲解原意,含貶義。
例:《後漢書·徐防傳》批評“不依章句,妄生穿鑿”;朱自清評《拟古》詩時稱某些解讀“未免穿鑿”。該用法常與“附會”連用為成語“穿鑿附會”,形容生拉硬扯的邏輯。
提示:該詞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引申義在現代漢語中使用更頻繁,多用于批評缺乏依據的論證或過度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