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鏌邪 ”。亦作“ 鏌釾 ”。即莫邪。劍、戟之屬。常指利劍。或謂 春秋 吳 莫邪 善鑄劍,故稱。《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成玄英 疏:“鏌鋣,古之良劍名也。昔 吳 人 幹将 為 吳王 造劍,妻名 鏌鋣 ,因名雄劍曰幹将,雌劍曰鏌鋣。” 唐 楊宇 《贈舍弟》詩:“袖裡鏌鋣光似水,丈夫不合等閒休。” 碧野 《江漢行·紀南故城》:“這是幹将?這是鏌鋣?這寶劍使人想起古代英雄為國征戰的忠勇。”
“镆鋣”一詞應是“镆铘”的誤寫,其正确寫法為“镆铘”(或作“莫邪”),是古代傳說中的寶劍名稱。以下是具體解釋:
镆铘(莫邪)
詞源與傳說
镆铘是春秋時期著名鑄劍師幹将的妻子之名。據《吳越春秋》記載,幹将、莫邪夫婦為楚王鑄劍,莫邪投身爐火助劍成,最終鑄成兩把神劍,雄劍名“幹将”,雌劍名“莫邪”。後以“镆铘”代指名劍。
文化象征
镆铘常與“幹将”并稱,比喻鋒利的武器或傑出人才。例如成語“幹将镆铘”形容利器或能人,詩句中亦多用此典,如“劍鋒如镆铘,足以破敵膽”。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镆铘”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相關文本,強調事物的銳利、珍貴,或借指非凡能力。例如:“此人才華,堪稱當代镆铘。”
注意:若用戶所指為其他生僻詞或方言詞,需提供更具體的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建議确認用詞準确性,避免因字形相近導緻誤解。
《镆鋣》(mò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古代的銅錢形制。它是古代用來做貨币交換的一種工具,也代表着經濟和財富的象征。
《镆鋣》字共有19個筆畫,它的部首是金,部首的意思是“金屬”。它的結構是由部首金和右邊的部分組成。
《镆鋣》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大宰》中。在傳承和發展中,這個詞的形态發生了一些變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镆鋣》。
繁體字的《镆鋣》為「鏌鎰」,它的字體結構保留了簡體字的金部,但在右邊的部分字形和筆畫方面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镆鋣》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右邊部分的字形更加簡化,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與現代相似。
1. 這枚《镆鋣》是我祖輩傳下來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2. 明代的貨币中常見到《镆鋣》的形制。
3. 老人家用一些《镆鋣》給我們當作壓歲錢。
1. 镆鋣錢
2. 镆鋣鑄造
3. 镆鋣形制
古代貨币、銅錢、金錢
現代貨币、紙币、數字貨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