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承。 唐 白居易 《為崔相陳情表》:“ 德宗 皇帝念臣亡伯位高無後,以猶子之義,命臣繼紹,仍賜臣名。”《元典章·戶部三·承繼》:“父子嗣續,人倫大本,同宗繼紹,氣脈感通。” 林纾 《與姚叔節書》:“夫瞢然不審 中國 四千餘年繼紹之絶學,則蔽於東人之言。”
“繼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shào,其核心含義為繼承,但在不同語境中可延伸出更豐富的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繼承延續
指對前人事業、傳統或血脈的承接與延續。例如《元典章》提到“父子嗣續,人倫大本,同宗繼紹,氣脈感通”,強調家族或文化的延續性。
發揚光大
根據查字典的解釋,“繼紹”不僅指單純繼承,還包含“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并使之更加輝煌”的積極意義,如成語用法中的“繼紹前業,開拓創新”。
唐代白居易的表述
在《為崔相陳情表》中,白居易提到“命臣繼紹,仍賜臣名”,指德宗皇帝因崔相無後而命其侄子繼承職位與名分,體現古代宗法制度下的繼承關系。
元代法律文獻
《元典章·戶部三·承繼》通過“同宗繼紹”的條文,規範了家族繼承的法律框架,反映該詞在傳統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姓名中的寓意
“繼紹”作為名字時,寄托了對傳承與發揚的期望。例如“紹”字常被賦予“開拓創新”的寓意,強調繼承者需兼具守成與革新的能力。
文化語境中的擴展
近代學者林纾在書信中批評某些人“不審中國四千餘年繼紹之絶學”,此處“繼紹”暗含對文化斷層現象的反思,凸顯其在文化傳承中的深層意義。
“繼紹”一詞融合了繼承、延續與發展的多重内涵,既用于宗法制度、文化傳承,也常見于姓名寄寓。其曆史用例與成語化表達,進一步豐富了詞義的層次感。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句,可參考《元典章》或白居易文集等原始資料。
《繼紹》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接續、延續、繼承、繼續。表示某種情況或事物沒有斷絕,而是一直持續下去。
《繼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卓”,其中,“纟”表示與紡織品有關,而“卓”則表示高聳、出衆。總共有15個筆畫。
《繼紹》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它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下》中。漢字在不同地區和時代有不同的字形,繁體字“繼續”是台灣地區常用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例如,《繼紹》的古代寫法中,“纟”字旁的頂部沒有橫線,而是傾斜的。此外,“紹”字中的“纟”字旁下面的“勺”字旁是一個豎排三點的形狀。
1. 他繼續努力學習,終于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2. 這家企業一直繼承并發展了創始人的理念。
1. 繼續:延續、持續下去的意思。
2. 繼承:傳承、接受前人衣缽的意思。
1. 延續:表示事物持續發展,沒有中斷。
2. 連續:表示時間或空間上沒有間斷。
中斷:表示事物發展的連續被打斷或中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