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上下颠倒。《東觀漢記·楊賜傳》:“口誦 堯 舜 之言,身蹈絶俗之行,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亦作“ 冠屨倒施 ”、“ 冠履倒置 ”。 明 李贽 《<忠義水浒傳>序》:“蓋自 宋 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二二:“ 明宗 之於強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馭矣。至 石晉 尤甚,幾有冠履倒置之勢。”
“冠履倒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uān lǚ dào yì,字面意思是“帽子(冠)和鞋子(履)的位置颠倒”,比喻上下尊卑關系錯亂、主次不分或秩序混亂的現象。
基本含義
成語通過“冠”與“履”的象征意義表達秩序颠倒。古代“冠”是戴在頭上的飾物,象征尊貴地位;“履”是穿在腳上的鞋子,象征卑微身份。兩者位置颠倒,即表示原本高貴的變得低賤,原本低賤的卻占據高位,暗指社會、倫理或權力結構的混亂。
出處與背景
源自《後漢書·楊賜傳》:“冠履倒易,陵谷代處。”原文以自然地貌的變遷(陵谷交替)類比社會秩序的錯位,強調非常态現象。
用法與結構
延伸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也暗含對傳統倫理或自然規律的違背,例如古代文獻中常以此批評政治腐敗或禮崩樂壞的現象。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冠履倒易”不僅是語言上的比喻,更反映了中國古代對社會秩序與倫理關系的深層思考。
《冠履倒易》是一個漢字成語,意思是指官職和財富易轉移流失的現象。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冠、履和倒易。其中,冠和履是漢字的基本部首。
冠的部首是冖,筆畫數為5。它的意思是帽子或頭部。履的部首是⻊,筆畫數為8。它的意思是鞋子或腳部。倒易的部首是倒,它的意思是傾斜或颠倒,筆畫數為10。
《冠履倒易》這個成語出自《禮記·王制》。在古代中國,冠指的是帽子和皇位,履指的是鞋子和地位。倒易指的是帽子和鞋子換人,意味着官職和財富的易位。因此,《冠履倒易》用來形容權力和財富在社會中的流動和轉移。
在繁體字中,冠的寫法是冠字上面多了一個“日”字,履的寫法是履字上面多了一個“彳”字。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冠的寫法是一個帽子加上一片覆蓋帽子的布料,履的寫法是兩隻腳旁邊有一個鞋子。倒易的寫法是一個人傾斜身體的形狀。
例句:
1. 同一個人在短短幾年内冠履倒易,從草民變為富翁。
2. 這個國家的政治環境不穩定,導緻官職和財富往往出現冠履倒易的現象。
組詞:冠冕堂皇、履曆、倒台
近義詞:逆轉、傾覆、易位
反義詞:穩固、不變、堅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