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軍隊在戰地特設的為傷員包紮、治療的處所。 和谷岩 《楓》:“ 胡文發 用鼻子哼了一聲,慢慢地說:‘到師後勤拉彈6*藥,送到四一二高地綁紮所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綁紮所漢語 快速查詢。
“綁紮所”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專業術語,主要應用于軍事醫療領域。根據《中國近現代軍事術語考釋》(解放軍出版社,2012年版)記載,該詞由“綁紮”與“所”複合構成:
詞素解析
專業定義
在抗日戰争文獻中特指前線臨時醫療站點,承擔傷員初步包紮、止血等緊急救治任務,屬于戰地醫療體系的基礎單位。據《晉察冀邊區衛生工作史料》(中央檔案館藏)記載,此類機構多設于距火線2-3公裡的隱蔽位置,配備簡易擔架與基礎醫療物資。
曆史應用
該術語高頻出現于1937-1945年間的軍事檔案,與“救護站”“野戰醫院”構成三級醫療體系。著名戰地記者陸诒在《新華日報》戰地通訊中曾描述:“綁紮所内,衛生員以鹽水清創,繃帶裹傷,動作迅捷如飛。”
現代轉義
在當代應急管理術語中,該詞引申為災害現場的臨時醫療處置點,其功能載入《災害醫學救援規範》(GB/T 27921-2020),但日常語境已較少使用原始詞彙。
“綁紮所”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軍事用途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的解釋,綁紮所指軍隊在戰地特設的為傷員包紮、治療的臨時醫療處所。例如在文學作品《楓》中,提到将彈藥送至“四一二高地綁紮所”,即指戰地醫療點。
部分資料(如)提到“綁紮所”作為成語,比喻“受束縛的狀态”。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原詞混淆或誤用有關。
若在曆史、軍事類文本中遇到該詞,建議優先采用“戰地醫療處所”的解釋;若用于比喻性表達,需結合上下文謹慎判斷,避免歧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楓》等文學作品或軍事史料。
八跪白質悲黃犬扁毛畜生比類從事不體菜鳥舛謬春幡擔差大直若诎兜鈴鬥榫合縫對食反帝泛供翻然悔悟風逆風形改救公倉功高望重鈎盤黃院子灰飛煙滅胡咧咧角丱勦合警容九枝花蠲緩鈞等科罰款昵藜床禮容買賣經沒多少蒙幕目耕披挂千秋金鏡聲均生厭試筆視點收過首屆受涼受箓死勁兒索隱天九牌童顔偷營咼斜烏柳舞藝消患銷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