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隨着季節變化應時吹來的風。 唐 張繼 《江上送客遊廬山》詩:“晚來風信好,併發上 江 船。” 宋 陸遊 《遊前山》詩:“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二:“ 臺灣 風信與他海殊異……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參見“ 二十四番花信風 ”。
2.信息;消息。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三折:“若遇見 朱太守 的夫人,索與他寄一個燒的着燎的着風信。”《西遊記》第二六回:“前日 老孫 隻偷了三個,那一個落下地來,土地説這寶遇土而入, 八戒 隻嚷我打了偏手,故走了風信。” 柏葉 《金蘋果》:“我--白襟鴉,森林是我的家,每天站在枝頭望,有什麼風信便答話。”
“風信”是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隨着季節更替而規律性吹拂的風,常與物候變化相關聯。例如:
引申為通過某種途徑傳遞的信息,常見于古典文學:
現代語境中,“風信”一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詩意表達中仍可見其身影,例如描述自然時序或隱喻信息傳遞的迅捷性(如提到其與網絡、通訊工具的關聯)。需注意與“風信子”(植物名)區分,後者為外來詞譯名,無直接關聯。
《風信》(fēng xì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前一個漢字是“風”(fēng),後一個漢字是“信”(xìn)。在漢字書寫時,“風”的部首是“風”,它有9畫;“信”的部首是“言”,它有7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意思是“風的信息"或“風的訊息"。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通過風傳達的信息或消息。
在繁體字中,《風信》被寫作《風信》。
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上保持了現代漢字的形态和意思。
這個詞語的一個例句是:“在漫長的航海中,海船上的船員靠着風信來預測天氣和航行方向。”
可以使用這個詞語進行組詞,例如:“風信樓”(fēng xìn lóu),它表示“向傳遞消息的地方”。
與《風信》相近的詞語是“信號”、“音信”等,它們也都與傳遞信息或消息相關。
與《風信》相反的詞語可能是“封閉”、“秘密”等,因為它們與信息或消息的傳遞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