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me of a legendary sword] 古代宝剑名
不期乎镆铘。——《吕氏春秋·察今》
亦作“ 鏌邪 ”。亦作“ 鏌釾 ”。即莫邪。剑、戟之属。常指利剑。或谓 春秋 吴 莫邪 善铸剑,故称。《庄子·大宗师》:“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鏌鋣’,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成玄英 疏:“鏌鋣,古之良剑名也。昔 吴 人 干将 为 吴王 造剑,妻名 鏌鋣 ,因名雄剑曰干将,雌剑曰鏌鋣。” 唐 杨宇 《赠舍弟》诗:“袖里鏌鋣光似水,丈夫不合等閒休。” 碧野 《江汉行·纪南故城》:“这是干将?这是鏌鋣?这宝剑使人想起古代英雄为国征战的忠勇。”
镆铘(mò yé),又写作“莫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的宝剑名称,常与另一把名剑“干将”并称。其详细释义如下:
镆铘指古代传说中的神兵利器,相传为春秋时期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所铸。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8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901页。
神话传说
据《列子·汤问》记载,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乃成,双剑分雌雄,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后世以“镆铘”象征精诚所铸之神器。
来源:
《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卷五《汤问》。
文学象征
在诗词中常借“镆铘”喻指锋刃、正气或未展的才华。如唐代韩愈《送石处士序》:“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若烛照数计而龟卜,若镆铘之断犀象。”
来源: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二(中华书局,1960年)。
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456页:“镆铘,古宝剑名……亦作‘莫邪’。”
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4581页:“镆铘,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吴人干将所铸。”
注:因古籍文献原始链接多为数据库资源(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建议读者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籍或学术平台(如知网、中华经典古籍库)查阅原文。
“镆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与历史传说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镆铘(mò yé)是“莫邪”的异体写法,指古代传说中的宝剑名,常与“干将”并称,代表一对雌雄双剑。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所铸,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
来源与传说
据《庄子·大宗师》记载,镆铘剑的铸造带有神话色彩。例如,冶炼金属时,金属“踊跃”自称将成为镆铘剑,暗示其非凡品质。成玄英注疏提到,莫邪是干将之妻,两人共同铸剑,因献剑遭遇不测,双剑遂成后世名器象征。
文献与用法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比喻锋利兵器或杰出才能,如:“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鏌鋣’”(《庄子》),以拟人化手法强调剑的珍贵。其他写法如“鏌邪”“鏌釾”等,均指向同一典故。
文化意义
“干将镆铘”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忠诚、技艺与牺牲精神的经典意象,常见于诗词、戏曲,后世也借指杰出人才或利器。
注意: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记载与传说,但需注意,该词的权威文献考据需结合更多史料,当前释义主要基于传统注解与文学演绎。
阿辅嘈囐称贷城市气候箠策麤暴翠芽措手大别名当行家电视系列剧叮嘱东风吹马耳耳屏发志非圣俸工凤笺風凉人丰沛奉身浮槎戆暗干蛊管鲍分金故地重游贵壤雇替汗垢环立汇拢焦皂积生救弊酒思菤耳开闸理之当然卖艺穆耀蹑足潜踪炮打灯儿抢嘴前款峭严啓丐权士鋭智上衣神诀申励诗递蓑笠特卖桶子望舒荷像心称意先年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