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籍。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雜碎故事,蓋是窮巷諸生,章句之士,吟詠而向枯簡,匍匐以守黃卷者所宜識。” 楊明照 校箋:“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汁染之防蠹,故稱書為黃卷。”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黃卷之中,聖賢備在。”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黃卷看來消白日,朱絃動處引清風。”
(2).指記錄官吏功過,考核能否稱職的專門文書。 唐 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黃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仇兆鳌 注引《唐會要》:“ 天寶 四載十一月,勅禦史依舊置黃卷,書闕失,每歲委知雜禦史長官比類能否,送中書門下,改轉日褒貶。”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于是臺院長白雜端曰:‘舉事。’則舉曰:‘某姓侍禦史有某過,請準條。’主簿書之。”
(3).诏敕。 宋 陸遊 《乞緻仕劄子》二:“萬籤黃卷,悵已負于初心;十具烏犍,冀獲安于故裡。”
(4).指道書或佛經。因佛道兩家寫書用黃紙。 唐 皎然 《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昆山寺白鶴觀亦清道人并沉道士》詩:“耳目何所娛,白雲與黃卷。”
“黃卷”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書籍的泛稱(主要義項) 古人為防蟲蛀,用黃蘖汁染紙,因紙色泛黃,故稱書籍為“黃卷”。例如《抱樸子》提到“匍匐以守黃卷”,杜甫詩句“黃卷真如律”也代指書籍。
官吏考核文書(特殊用法) 指古代記錄官員政績過失的專用文書,如《唐會要》記載禦史用黃卷記錄官員表現,作為升遷依據。
佛經或道書(宗教文獻) 因佛道經典多用黃紙書寫,故黃卷特指宗教典籍。如陸遊詩中“黃卷”即指佛經。
诏敕文書(曆史用法) 宋代文獻中曾用“黃卷”代指皇帝诏書,如陸遊《乞緻仕劄子》的用例。
其他補充: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來源-3),若需具體古籍引證或人物事迹細節,可參考《大唐新語》《抱樸子》等原典。
黃卷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古代書籍或卷軸,它記錄着重要的曆史、文化或學術内容。這些書籍和卷軸往往使用黃色的紙張制成,因而得名黃卷。
黃卷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卄”。其中,“⻖”是左邊的部首,稱為“隹部”,具有“黃”字的基本形狀;“卄”是右邊的部首,稱為“立刀旁”,表示紙張或卷軸的形态。黃卷這個詞共有11個筆畫。
黃卷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漢書·藝文志》、《古今圖書集成·百官典》等。起初,黃卷主要指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式,後來逐漸泛指多種文化遺存,如古代經典、武學典籍、醫學典籍等。
黃卷的繁體字為「黃卷」,在一些繁體漢字的書寫系統中常見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黃卷在古代的寫法在形狀上可能會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結構和含義相同。
1. 他從古代的黃卷中汲取靈感,創作了一幅令人驚歎的山水畫。
2. 這本黃卷記錄了古人的智慧和經驗,對于學習曆史有很大幫助。
黃卷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黃卷文化、黃卷古籍、黃卷文學。
與黃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卷軸、手抄本。
與黃卷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可以是:*********、電子文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