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侯 之珠與 和氏 之璧。泛指珍寶。 明 何景明 《送五清先生赴浙江提學歌》:“ 隋 珠 和 璧世珍重,眼前點毀終難動。”參見“ 隨珠和璧 ”。
“隋珠和璧”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suí zhū hé bì,其核心含義指代極其珍貴的寶物或傑出的人才。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由兩件古代珍寶組成:
和氏璧的傳說
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發現一塊璞玉,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均被誤認為石頭而遭斷足。直至楚文王繼位,命人雕琢此玉,終得絕世美玉“和氏璧”()。
隋侯珠的由來
隋國國君(隋侯)曾救治一條重傷大蛇,蛇愈後銜寶珠相報,此珠夜間可發光照明,故稱“隋侯珠”()。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獻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韓非子》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隋珠和璧》是一個成語,形容珍貴寶物、事物完美結合,比喻關系密切,互相補充。
《隋珠和璧》的部首拆分為:“隹”、“玉”、“石”。其中,“隹”是表示難以捉摸、獨特的意思;“玉”是表示美好、高貴的意思;“石”是表示堅硬、珍貴的意思。
拆分後,《隋珠和璧》共有16畫。
《隋珠和璧》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中國,最早是用于描述隋朝(公元581-618年)的和平時期。
《隋珠和璧》的繁體寫法為「隨珠和璧」。
在古代的寫法中,部分漢字的構造和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而《隋珠和璧》這個成語在古代常被寫作「遂珠和彿」。
1. 他們的合作就像《隋珠和璧》,完美無缺。
2. 這幅畫将傳統與現代元素結合,實現了《隋珠和璧》的效果。
珠光寶氣、璧合環珠、隨珠和璧
和睦共處、相輔相成、協同一緻
水火不容、兩敗俱傷、南轅北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