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oman who ***d for protecting her chastity]∶舊時指守節或殉節的婦女
(2) [ready to *** to preserve one’s chastity]∶貞烈,剛正
貞節剛烈。 清 劉大櫆 《鄭節母傳》:“母平生喜道人間節烈事。”《老殘遊記》第五回:“這 吳少奶奶 的節烈,可以請得旌表的。” 郭沫若 《<南冠草>附錄·夏完淳》:“他的夫人 徐氏 卻很節烈,聞 彥林 死難,沉水而殉。”
“節烈”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守節或殉節的婦女
指封建禮教中,女性在丈夫去世後不再改嫁(守節),或為保全貞操而犧牲生命(殉節)的行為。例如《老殘遊記》中提到“吳少奶奶的節烈”。
貞烈剛正的性格
形容女性堅守道德原則,不為外界壓力所動搖的品質。如郭沫若在《南冠草》中提及徐氏“聞彥林死難,沉水而殉”。
作為成語使用時,可引申為“品德高尚,堅守原則”,適用于形容任何性别個體在道德困境中表現出的堅定态度(參考)。
當代語境中,“節烈”被視為封建思想的産物,其價值觀受到批判。如今更強調性别平等與個人選擇的自由,而非以犧牲生命或自由為代價的道德束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儒林外史》《鄭節母傳》等),可參考、8中的曆史記載。
《節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人的品格高尚,行為正直,保持節操和堅定的品質。
《節烈》的部首是“灬”(huǒ)和“火”(huǒ),筆畫總計為12畫。
《節烈》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爾雅》一書中,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美德,多用于贊美、稱贊正直、堅定的人。
《節烈》的繁體字為「節烈」。
在古代,漢字《節烈》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形狀與現代字形相似,隻是細節上有所差異。
1. 他以他勇敢無畏的行為展現了他的節烈品質。
2. 在困難時期,他始終保持節烈的信念,堅定地為正義而戰。
3. 這位老人一生堅持正直的原則,深得人們的尊敬和贊歎,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節烈楷模。
節操、節慎、烈士、烈性。
剛正、正直、堅定、品行高潔。
放蕩、頹廢、堕落、喪失節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