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赤壁之戰的意思、赤壁之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赤壁之戰的解釋

中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餘萬大軍南下,孫權和劉備聯軍五萬人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矶山,一說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山)相拒。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不習水戰等弱點,用火攻擊敗曹操水師,隨後水陸并進,大破曹兵。戰後,孫權穩固了對江東的統治,劉備則據荊州和益州,初步奠定曹、孫、劉三方鼎立的局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發生于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内涵:

一、定義與背景

赤壁之戰是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與曹操軍隊展開的決戰。此戰前,曹操已統一北方,意圖南下吞并江南。孫劉聯軍以約5萬兵力對抗曹操號稱80萬(實際約20萬)的大軍。

二、戰役經過

  1. 戰略劣勢:曹軍多為北方士兵,不習水戰且遭遇瘟疫,連鎖戰船以穩軍心。
  2. 火攻奇策:東吳都督周瑜采納黃蓋詐降計,借助東南風火攻曹軍戰船,延燒岸上營寨。
  3. 聯軍追擊:曹軍潰敗後從華容道撤退,最終北返,孫劉聯軍奪取荊州部分地區。

三、曆史意義

  1. 奠定三國格局:戰後形成曹操據北方、孫權守江東、劉備取荊益的三足鼎立之勢。
  2. 軍事史裡程碑:首次大規模江河作戰,開創火攻與水戰結合戰術範例。
  3. 經濟重心轉移:标志長江流域成為重要戰略區域,推動南方開發。

四、文化影響

此戰被《三國志》記載,經《三國演義》藝術加工後廣為流傳,衍生出“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草船借箭”等典故。現代考證确認主戰場位于湖北赤壁市,2007年江澤民題詞“三國赤壁古戰場”終結地理争議。

提示:若需了解戰役細節(如蔣幹盜書、借東風等文學演繹),可查閱《三國演義》相關章節,但需注意史實與小說的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發生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名字,源自于地名“赤壁”,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下面是關于赤壁之戰的一些相關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赤壁可以拆分為“赤”和“壁”兩個字,部首分别是赤字的“赤”部和壁字的“土”部,“赤”字有4畫,“壁”字有9畫。 - 來源:赤壁之戰的名字來自于赤壁地名,而赤壁得名于河流橫穿其中雜以紅色沙土的崖壁,因此被稱為赤壁。 - 繁體:赤壁的繁體寫法和簡體寫法相同,依然是“赤壁”。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赤壁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赤字原本是“赤色”的意思,早期寫作“柹”或“恥”,後來演變成今天的形态。“壁”字原本是指城牆,後隨着赤壁之戰的發生,逐漸指代戰鬥發生的地點。 - 例句: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一場著名的決戰,以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軍而著稱,“赤壁之戰”一詞常用來形容戰略運籌帷幄之下,決勝千裡之外。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