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多國的意思、末多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多國的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國名。《說郛》卷十五引 漢 郭憲 《洞冥記》卷三:“有五味草,初生味甘,花時味酸,食之使人不眠,名曰卻睡草。 末多國 獻此草。此國人長四寸,織麟毛為布,以文石為牀,人形雖小,而室宇崇曠。”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動植之四》:“掌中芥, 末多國 出也。取其子置掌中吹之一,一吹一長,長三尺,乃植於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多國"是漢語中一個相對罕見的古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末多"為梵語音譯詞,原指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末羅國(Malla),後隨佛教經典傳入中國,用以代指邊遠地區或異域小邦。《大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圓寂于末羅國娑羅林,此處"末多國"即指該地,含有宗教文化交融的象征意義。

從構詞法分析,"末"在古漢語中可表方位(盡頭)、程度(細微)或謙稱;"多"則含"廣袤""豐盛"之意。二字組合後,"末多國"在唐代詩文中常被引申為"極西之地的富饒國度",如敦煌寫本《西天路竟》所述,該詞被用來描述西域城邦的獨特風貌。

現代語言學研究指出,該詞可能受"末陀"(梵語madhya,意為中央)的發音影響,在傳播過程中産生音變,最終形成具有雙關語義的漢語詞彙。這種現象在佛教術語漢譯過程中較為常見,如《一切經音義》對類似音譯詞的考據佐證了這一演化路徑。

網絡擴展解釋

“末多國”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傳說國名,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1.基本釋義

“末多國”指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小型國家,最早見于漢代郭憲《洞冥記》和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等文獻。其名稱由“末”“多”“國”三字組成,但并非成語,而是特指虛構的國度。

2.文獻記載

3.文化意義

末多國的傳說反映了古人對奇異國度的想象,類似《山海經》中的海外異國叙事,具有神話色彩。其“人形微小但居所廣闊”的設定,可能暗含對“小中見大”哲理的隱喻。

4.相關擴展

“末多國”是漢唐志怪文學中的虛構國家,以奇特的風物和微型人類為特征,屬于中國古代神話體系的一部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洞冥記》《酉陽雜俎》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雲司寶幡不戲代本道心短券煩壅赙赗割歡光巴過世悍勁鴻都客黃金失色黃鞓殲擊監農階坎金鞴驚恐萬狀浄土急需疾憎季祖母絶筆開兆龛虣樂禍不悛利餌離匹流號離俞木難南棧道凝盻配匹篇什千慮一得竅中泣鬼神青山翠谷瞿地區陬讓再讓三人和仁育山窩窩世世代代收藏術羹泝源慝僞痛法讬終韋脂悟理相耦翔翔現業謝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