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欣欣然發憤忘食,日新其德。”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發憤忘食是聖人之志,如此真無有已時。”
“發憤忘食”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出自《論語·述而》,記載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未回答。孔子得知後自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意為因專注學習或工作而忘記吃飯,形容極度勤奮和投入。
孔子周遊列國時,雖曾擔任低微官職(如“委吏”“乘田”),但始終以自強為本,追求學問與仁德。楚昭王去世後,孔子在困境中仍保持“發憤忘食”的治學态度,成為後世典範。
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中,用“發憤忘食”描述角色努力備考的狀态,體現其形容勤奮的典型用法。
該成語不僅體現儒家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成為中華文化中勉勵專注與堅持的經典表達。現代可用于描述科研、學習等高度投入的場景。
《發憤忘食》是一個成語,表示人們在專心努力學習或工作時,會忘記吃飯,形容對事物專心緻志。
《發憤忘食》是一個四字成語,可以拆分為:
- 發(音:fā):部首:發(癶),總筆畫:5;
- 憤(音:fèn):部首:心(忄),總筆畫:13;
- 忘(音:wàng):部首:心(忄),總筆畫:7;
- 食(音:shí):部首:食(飠),總筆畫:9。
《發憤忘食》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中的一句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它的繁體字是「發奮忘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簡化字以前的古字形中,有些與現代有很大的差别。已知《發憤忘食》在《說文解字》中的古字形為「髮憤忘食」,可以看出與現代字形的差異。
他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畫家,日夜發憤忘食,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 發奮:發揚鬥志,努力奮鬥的意思。
- 忘我:全身心地投入某種事物,不顧自我。
- 饑不擇食:形容饑餓時不挑食物,接受一切可供進食的東西。
專心緻志、全神貫注、心無旁骛。
心不在焉、散漫、遊戲人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