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4-1919)近代藏书家、校勘家。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清光绪进士。历任京师学监、翰林院编修等,并主讲南菁、钟山等书院。1906年创办江南图书馆,1910年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著有《艺风堂文集》、《金石目》等。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号艺风,江苏江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作为清末民初学术界的代表人物,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文献整理与目录学成就
缪荃孙主持编纂的《艺风堂藏书记》系统著录其藏书八千余种,创立"版本考订"与"内容提要"相结合的目录体例,这一方法后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组视为传统目录学向现代转型的典范。其编撰的《续碑传集》86卷,补辑清嘉庆至光绪间人物传记1071篇,为清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基础。
二、方志学理论创新
在方志编纂领域,他提出"三书体"理论,主张志书应分立"纪、考、传"三大门类,这一观点被《中国地方志集成》编纂委员会认定为推动传统方志向现代地方志转型的关键理论突破。其主纂的《顺天府志》《湖北通志》等被列为清代方志精品。
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作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缪荃孙于1907年筹建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前身),首次将私人藏书楼转型为公共文化机构。1909年主持筹建京师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制定《京师图书馆章程》确立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国家图书馆官网将其列为我国首个国立图书馆章程。
主要著作除上述文献外,尚有《云自在龛丛书》《藕香零拾》等丛书汇编,其中收录的宋元珍本为《四部丛刊》编纂提供了重要底本依据。其学术思想对傅增湘、张元济等近代文献学家产生直接影响,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发展史》将其定位为"传统文献学向现代学术转型的枢纽人物"。
缪荃孙(1844年9月20日—1919年12月22日)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化学者与文献学家,其生平与贡献可从以下方面概述:
1. 身份背景
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学监等职,并主讲南菁书院、钟山书院。
2. 学术与文献贡献
3. 图书馆事业奠基人
4. 生平经历
早年因战乱迁居,辗转多地求学,21岁入川研习文史,24岁中举,后致力于文献保护与教育。其学术生涯融合了传统考据与近代图书馆理念,对文化遗产保护影响深远。
犇骛橙黄桔绿充罗窜斥萃辱单介导缆器倒盘稻穟东学短篱堆墔反浪费法伍官式诡文寒落豪魁滑膜黄金盏降禧见机蒹葭玉树奸顽假意竞买九纪客将亮开毛节眉史渺漠明亮隔密伺蜜筩强梁栖谷嵚崎磊落气咽痊瘳攘头人曹郎睿化濡沫三工官煞耗山相召平瓜胜践神湛骨寒十八般武艺襹襹示飨庶士私罚厮罗鍮铜相交乡正鲜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