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使的意思、出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使的解釋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be sent on a diplomatic mission] 帶着使命出訪外國或長駐國外

詳細解釋

(1).派遣使臣。 漢 班固 《匈奴和親議》:“先帝聖德遠覽,瞻前顧後,遂復出使,事同前世。” 宋 王安石 《司農卿分司南京陳公神道碑》:“賊果侵尋不制,朝廷出使,發兵擊之,數年然後定。” 嚴複 《原強》:“海禁大開以還,所興發者亦不少矣:譯署,一也;同文館,二也;船政,三也……出使,十一也。”

(2).接受使命出外辦理外交事務。《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今太後擅行不顧, 穰侯 出使不報, 華陽 、 涇陽 等擊斷無諱, 高陵 進退不請。”《新唐書·顔真卿傳》:“郎官、禦史,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出使天下,事無細大得失,皆俾訪察,還以聞。”《初刻拍案驚奇》卷六:“ 慧澄 道:‘其夫出使北邊,他是個女人,那能湊得許多價錢?’”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蕭育 是輔弼大臣太傅 蕭望之 之子,多次出使 匈奴 ,累建功勳。”

(3).王宮的女官名。《新五代史·唐莊宗神闵敬皇後劉氏傳》:“至 莊宗 時,後宮之數尤多,有昭容、昭儀、昭嫒、出使、禦正……其餘名號,不可勝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出使”是現代漢語中具有明确外交色彩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受國家或君主派遣至外國或他地執行特定任務”。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出使”指“奉使命到外國去”,強調官方授權與跨地域履職的雙重性質。從構詞法分析,“出”表離開原屬地,“使”指代受命行使職責的使者,二字組合形成“以官方身份離境履職”的完整語義鍊。

該詞的權威性可從三方面印證:

  1. 曆史沿革:最早見于《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趙王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此“奉璧”即早期出使形态,後逐漸發展為制度化的外交行為;
  2. 語義邊界:《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其適用範圍包含“古代諸侯間互派使節”與“現代國家外交派遣”,如“張骞出使西域”“大使出使法國”均屬規範用例;
  3. 語用特征:現代漢語中常與“駐外機構”“外交照會”“國書遞交”等專業術語形成共現關系,如“外交部發言人宣布新任駐美大使即将出使華盛頓”即典型語境。

詞性特征方面,“出使”為及物動詞,後接目的地賓語(如“出使羅馬”),且主語須為受權機構或人員(如“特使”“大使館參贊”)。古代文獻中亦存在“出使”表臨時性任務的用例,如《資治通鑒》載“玄奘出使天竺求取佛經”,此處的“使”已超出純外交範疇,延伸至文化使節職能。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有效鍊接,本文引用來源僅标注典籍名稱,未添加超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出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外交使命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出使指接受外交使命前往外國執行任務,或代表國家、組織進行外事活動。該詞由“出”(出發)和“使”(使命)組成,強調使者的身份與責任,常見于官員或外交人員的派遣。

二、曆史與典型用例

  1. 古代外交:如張骞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2. 文學記載:漢代班固《匈奴和親議》、司馬遷《史記》均有相關描述,如範雎提及穰侯“出使不報”()。
  3. 現代應用:曹禺《王昭君》中蕭育多次出使匈奴,體現外交連續性()。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四、相關詩句

吳均《入關·羽檄起邊庭》中“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側面反映古代使臣出使的邊疆背景()。

五、近反義詞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引用或例句,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典籍,或查閱專業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鳳背生兒邊土躃人閉塗布料承頭俦人創生存正丹帏調旨滴點對課犯夜費鈔封巒符授甘膏幹進滾瓜流油國基懷琰徽纆火肉羁靮誡勉鯨鱷進士舉金徒擊汰客死他鄉誇大其辭鲙具來王雷野冽清列氏溫标柳士師六堂龍湫馬爵夢破面條魚母艱木扇欽産親好賞重傻小子奢太石蜜熟稔疏細天隨人原外阃王屋香蠟小樣雲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