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止失措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敞罔靡徙,因迁延而辞避。” 司马贞 索隐:“敞罔,失容也。靡徙,失正也。”
“靡徙”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综合解释:
根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及司马贞索隐的注解:
在《史记》原文“敞罔靡徙,因迁延而辞避”中,描述的是人物因惊慌或窘迫而表现出的失态模样,近现代多用于文学描写人物慌乱神态。
需注意与部分网络释义混淆: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低,常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如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史记》原文及《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靡徙(mí xǐ)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部首是革和止,笔画数为14。
靡徙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关雎》中,意为流连、游荡。在后来的文献中,靡徙也被用来表示放纵、沉溺等贬义含义。
靡徙的繁体字为靡徙。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靡徙的形态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部首和笔画数不会发生变化。
1. 他每天靡徙不归,不务正业,令人担忧。
2. 靡徙放纵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依靠、靡费、靡丽、靡然、靡靡之音
纵欲、放荡、放纵
节制、克制、约束
【别人正在浏览】